诗生活|叶嘉莹讲唐诗中的秋意
2020-11-10 教育

“秋”是古往今来诗人们吟咏不绝的主题,但是不同的诗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思不同,对于秋日的感发也不尽相同。我们汇集了叶嘉莹先生选录的一些古代诗人书写秋天的诗词,看看面对萧瑟的秋景,他们曾经产生了哪些动人的“感发”。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品读】 司空曙(约720—约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唐代诗人,是唐朝代宗时“大历十才子”之一。

这首诗写眼前的景色,很生动。有一个人钓鱼回来,本来应该用船缆将船系在岸上的船桩上,但乡村的人家很安静、平和,不会有人把船划走,今晚也没有什么风浪,船也不会漂走,因此就不系了。

是月落夜深的时候,正好可以去安睡了。就算晚上起风,吹走了船,这么小的河流,船也不会被吹得很远,明天早上来找,在茂密的芦花丛中,浅浅的水边就可以找到。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品读】 韦应物(737—792),世称韦苏州,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和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都是唐朝以写山水著称的诗人,并且写的都是很清幽的景物。

每当秋天的晚上,我就特别怀念你,因为觉得在这样的情景下,应该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一边散步,一边在口中吟诵着写秋天凉夜的诗歌。古人常常一边散步,口中一边念念有词,有时是背诵古人的诗,有时是酝酿一首自己的诗。

山里寂静无人,可以听到松子“啪”地落在地上的声音。这是写夜中的寂静。我想你在这样的秋夜,也一定有很多诗情的感动吧。这是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遥想他的朋友。

过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品读】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唐代诗人。唐朝有两个有名的古文家,一个叫萧颖士,一个叫李华。戴叔伦是萧颖士的弟子。他的诗很有情味。

这首诗是悼念屈原的。屈、景、昭是楚国王族三个有名的姓氏,称为“三闾”,三闾大夫是屈原被贬后的官职,负责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三大姓子弟教育。戴叔伦经过三闾大夫庙,感慨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对楚国那么忠心耿耿,却不被楚王信任,湖南的沅水、湘水一直向东流去,而屈子的哀怨就像这沅湘之水,东流不尽。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品读】 王建(766—?),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

诗人在一个圆月的十五夜晚,望月写诗寄情给他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姓杜,做郎中。院子里的月光一片白色,树上很多乌鸦已经飞回巢中,寒冷的露水滴在桂花上,今天晚上这么明亮的月亮,大家都会看月亮,哪个人家看到的月亮,有更丰富的情意呢?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品读】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世称白傅、白文公,唐代诗人。

这首诗讲的不是宏大的主题,而是眼前的景物,但能把它写出来,就是很好的诗。

欧阳炯有一首词《南乡子》:“耳坠金镮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瑟瑟”本来是一种蓝绿色的珠玉。所以诗人说,当日暮黄昏的时候,晚霞不在的这一边水是清冷的,是碧蓝的颜色,而晚霞照上去,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诗人又说最可爱、美好的时节是九月初。九月初三的晚上,树叶、草叶上开始有小小的露珠了,刚刚开始凝露,还没有变成严霜,而初三的月亮是一弯新月。这些眼前的景物,也不必有什么大的悲哀、感慨寄托其中,诗人也要有排遣和欣赏的心境。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品读】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骈文家。李商隐的诗,总是表面显得很浅近,里面的悲哀却很幽深。

《嫦娥》诗中写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这首诗写的是“青女素娥俱耐冷”。前一首诗的重点在神话故事,所以用“嫦娥”;这首诗着重于寒冷的感觉,所以用“素娥”。作诗用字的感觉是很微妙的。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