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科技战线老中青三代争做上海科创排头兵
2020-1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上海科技战线老中青三代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浦东构建科技创新的引擎和高地,明确了奋斗的目标,规划了发展的蓝图。

 老科研坚持创新培养接班人 

“在回国之初,我并未因浦东的工作环境落差之大而逃离;而在我创业之初,浦东也并未因一个海归创业者带来的不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而冷落我,更没有因高端医疗产业当时的冷僻而放弃对微创医疗之扶持。”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说,微创公司从一张办公桌创业开始,22年一以贯之专注于自主创新和高强度投资研发,目前已拥有专利(申请)近5000项,成为一家拥有70多家实体子公司的跨国医疗器械集团。“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我深深感悟到惟有将自己和企业发展的力量与浦东、与上海、与国家和时代前进的力量相融合并汇聚于全球的洪流,才能最终在世界发展轨迹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2009年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在浦东机场以南开工建设,短短几年,曾经的滩涂芦苇地上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厂房。“2015年,我们大部队整体搬迁到了浦东。以大飞机研制任务为起点,在浦东基地这一新家园,开启了新的奋斗,努力实现总装制造能力从传统制造向高科技先进制造的转变。”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亲眼见证了首架C919大型客机在浦东基地的厂房内实现总装下线,又从浦东机场第四跑道腾空而起、飞上了祖国蓝天,ARJ21飞机一架接着一架地交付出去。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胡师傅,依然感觉有使不完的劲。他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以平均每天完成800余个零件的速度推进大飞机生产。“我要培养好大飞机事业接班人,闯出我们的新路子,提高效率、提高品质,在浦东这片热土上飞出更多更好的大飞机,载着乘客去看世界。”

 青春力量奋勇争先自立自强 

作为一名定位张江科学城的博士研究生,上海科技大学的许梦洋感受到了浦东作为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地的力量,“在不断开放的科学交流中,各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断来访,开拓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的科研思维。浦东的前辈们在坚持与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前进也在激励我们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迎难而上!”     

“身为新材料领域的研发管理人员,我深感使命重大,要始终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增强创新的紧迫感、使命感。”上海卡贝尼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近翁表示,“我们要始终以推动浦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大半导体设备用先进陶瓷材料的研发力度,不断实现集成电路用先进陶瓷材料的国产替代,实现我国科技的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打造国际创新策源地,在近日举行的加快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科创孵化载体建设云上峰会中,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孙筱和推介了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与产业扶持政策,在深圳招商时,他在朋友圈写下两个字:拼了。

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与产业扶持政策,覆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领域以及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孙筱和说,临港新片区建设是国家战略,配套的支持政策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企业,使临港的创业者得到了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未来,浦东将全力践行做强创新引擎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科学城,不断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显示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更好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加快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全力践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要求,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实施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加快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全面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