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解读为真理而战,小剧场话剧聚焦左联女作家冯铿
2020-11-1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全金属元素的布景,敲打得呲呲作响的铁网,压抑冰冷的监狱氛围……呈现了“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冯铿为真理和自由而战的光辉岁月。日前,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话剧《作家在地狱》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迎来首演。

1931年2月7日夜,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名作家遇难龙华监狱。其中唯一一位女性作家冯铿,在生命的最后15天里,面对的是一个成天混日子的小看守员曹汉民。女作家与看守员,都是24岁的花样年纪,命运却截然不同。冯铿一腔热血,即使身处最黑暗的地狱也坚持用纸笔持续战斗;曹汉民自我麻痹,以为在战乱年代对暴力誓忠,有朝一日就能摆脱暴力。这两位同龄人,究竟谁在人间?谁又在地狱?在导演马远看来,冯铿是“先知先觉”,而曹汉民在一开始是“不知不觉”,而冯铿的入狱,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颜色。当曹汉民真的去接触到了冯铿的文字与思想,他便面临着灵魂的挣扎——我到底是醒来,还是继续装睡?观众和台上的演员一起见证了冯铿与监狱小看守员曹汉民之间关于信仰的碰撞,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信仰与热爱的力量。

虽然曹汉民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他可以被视作一个在任何年代都会有的一个迷茫的人的形象。尽管距离冯铿牺牲已过去了近90年,但《作家在地狱》的现实意义并不会褪色。

编剧韩丹妮在回忆创作灵感时说:“现代有很多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迷茫,但是冯铿在那样一个年代,却可以那么义无反顾,干什么事情都很直接,一条路向前走。我觉得这样的人很有榜样力量。虽然她的生命很短暂,年仅24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人生又非常完整。”

通过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烈士的故事,来解答部分当代人正在经历的一些迷茫,也是导演马远希望《作家在地狱》能够带给观众的。

作为一个年轻的85后导演,马远在排演《作家在地狱》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化处理,从布景到服化,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打造,给到观众心灵交流的空间,避免观众在观赏历史题材剧目时产生“被教育”和“被灌输”的观感:“我有意不把它排演成30年代的民国戏,我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它不是特定时期的别人的历史,而是哪个时期都会存在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也是我敬以那些人类历史上为追寻真理而死之人的一首哀歌。”马远也希望也希望在左联成立90周年之际,通过《作家在地狱》,让更多观众去接触与了解左联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文学带来的精神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