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才是真正的奢侈
Sandriver展示的服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同色块组成花纹或图案的作品,这些是用碎面料拼接而成的,图案组合,粗犷、豪放,视觉冲击强烈。本文受访者供图
上海老码头,两扇年代久远的石库门里上演了一场名为“先行者与践行者——Sandriver(沙涓)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门外,模特身着艺术款羊绒服装在石库门里优雅穿行,舞者在高亢的草原乐曲中起舞;墙上,是大草原的壮阔,是牧民与大自然和谐的互动;桌上,是品牌的羊绒艺术品。从大上海走到大草原,一切都那么自然,不需要过渡。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阿拉善盟有一群羊
走进石库门,便从海派风光瞬间切换到了西北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再是诗歌里的画面,而是眼前的风景。照片上,和蔼可亲的牧民奶奶抱着她的白山羊,露出幸福质朴的微笑。这一切对于策展人来说,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照片,也是她梦里的故乡。
在她的记忆里,有壮丽的沙漠和草原,牧民们骑着马往来于天地之间,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守护大自然的资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延续着古老但充满生态的生活方式。被羊吃过的草会再长,灌溉了郁郁草原的水长流。
这里,就是策展人郭秀玲家族在阿拉善盟的牧场,这里出产最高品质的白山羊。白山羊可以生产最细的羊绒,是全世界时尚人士的最爱。
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照片前,摆的是Sandriver品牌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还有很多小玩意。郭秀玲说,一只小羊羔,一年才产20~50克羊绒,大自然这么贵重的馈赠,任何浪费都是犯罪。于是,她把她的品牌定义为“艺术羊绒”,除了人们经常看到的服装,裁剪中留下的小片布料,又被她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有的是围巾,有的是小布袋,甚至还有玩偶。
秉持“零废弃”原则,很多小玩意儿,都是羊绒服饰的剩余面料制成的。
好质量也是一种节约
和纯粹的艺术展不同,“先行者与践行者——Sandriver可持续发展主题展”特别设计了很多区域。在那里,参观者可以亲手抚摸,体验羊绒的柔软;也可以自己动手,把展览方为你准备的材料制作成你喜欢的各种物品。
郭秀玲说,环保、节约都不是口号或者作秀。看惯了草原上的羊群,看多了牧民们辛勤的劳动,也看着手工匠人怎样把一团团的羊绒制成纱线,郭秀玲深感这优质材料来之不易。2002年,郭秀玲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开工第一天,就提出了“零废弃”要求。展览上,Sandriver展示的服装中,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同色块组成花纹或图案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多不是染色,而是用碎面料拼接而成的,这些大色块的图案组合,粗犷、豪放,视觉冲击强烈,和墙上沙漠的摄影作品相得益彰,仿佛就是为辽远的北方度身定制的。
郭秀玲认为,最好的节约还不完全在原材料上的节约,精工细作、保证最好的质量也是节约,而且是最大的节约。她很自豪地说,我身上的羊绒衣服,30年后可以传给我的女儿,款式依旧时尚,缝制依然精良。这样的质量,这样的保值程度,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从纺织行业技术人员做起的她,对产品质量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在成为全球前五的纺织技术专家并从德国回国后,郭秀玲用自己的200多项专利技术帮助很多国际一线服装品牌实现他们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当日本著名设计师小筱顺子看到她的产品后感到震惊,顺子说,这是她跟法国、意大利很多生产商合作都没有达到过的高度。一个设计狂人,一个羊绒狂人,迅速地成了无话不谈的拍档,两人的理念相同,做最好,但未必做最大。小筱顺子被郭秀玲重金礼聘,帮她指导设计。
墙上的沙漠风景摄影和展览中的羊绒服饰相得益彰。
走向世界的中国山羊
郭秀玲很沉得住气,十多年的工夫,她一直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她研究古老的“手拍羊绒”制毡技艺,把内蒙古古老的民族手艺作了活性传承;她力主研发植物性染色技术,在羊绒的制作过程中增加更多天然的东西;她尝试将羊绒图案和款式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设计制作了大量的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让她先后获得了“金山工匠”和“上海工匠”的称号。这时候,她的工厂出产的,外国牌子的东西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Sandriver品牌。这个品牌,郭秀玲要让它成为羊绒艺术的代名词。
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产品做好了,连蔓延全球的疫情也奈何不了她。今年3月份,当大家都在说外贸难做时,郭秀玲却接到了纽约安缦酒店的订单。这家以高端著称的酒店,邀请她为其所有客房、SPA会所和餐厅定制羊绒毯及其他羊绒产品。她的品牌成为了纽约安缦唯一的羊绒合作品牌。
就在巴黎新疫情暴发面临封城的时候,正闭店抗疫的Le Bon Marche百货商场却给郭秀玲打来电话,邀请她的品牌入驻这家巴黎最顶级的商场。对方6个工作人员跟她开视频会议,短短一周时间,就把所有的手续都做完了。条件好得国内的零售商不敢想象:提供足够大的商场面积,对方出钱开新闻发布会,如果产品卖不掉,免收租金……
此时,眼前的石库门和巴黎的巍峨百货大楼似乎有了关联,而面前的展览和外面的世界似乎也融而为一。观展的人们仿佛能看到,照片里,风吹草低,雪白的羊群越走越近,渐渐地,铺天盖地。
郭秀玲
Sandriver(沙涓)艺术羊绒品牌创始人
══ 对话 ══
让大自然的馈赠可以传承下去
生活周刊:请分享一下此次可持续发展主题展的策展意图?
郭秀玲:我的家乡在内蒙古,我对那片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非常熟悉,尤其是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续,世世代代都遵循自然之道与万物共生。这次展览,我希望借由包尔夫摄影师的一幅幅展示蒙古族和游牧生活的摄影作品,以及我们品牌在该领域所做的一点一滴,向观众展示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呼吁社会对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再利用的重视。
生活周刊:“羊绒原料零废弃”的理念,你是如何用它来影响设计师?
郭秀玲:今年的这次大秀和展览,我们全新推出了Sandriver 2020“零废弃”设计师概念主题系列。这个系列倡导对所有原材料100%的使用,制作余下的材料均会再次利用制作为本系列的产品。这个想法就是我们设计师提出的,所以在“羊绒原料零废弃”的原则下,设计师就有不断创新的方向。
“先行者与践行者——Sandriver(沙涓)可持续发展主题展”现场。
生活周刊:羊绒是高档材料,使用高档产品和“零废弃”如何平衡?
郭秀玲:其实高端产品和“零废弃”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向消费者承诺的是“可以传承的羊绒服饰”。我们不仅用高品质和精工艺确保舒适的穿着体验,还推出了“旧衣修补及回收改造计划”,免费帮顾客修补旧衣,并且还能做到将款式过时的旧衣回收,将羊绒纱线重新收集,再设计、织造成一件或许可以给孩子穿的新衣服。
生活周刊:内蒙制毡和植物染色技术等这些比较古老的工艺,你是如何和现代织造业结合起来?又是如何传承和创新?
郭秀玲:古老工艺跟现代织造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尤其现在是机器大工业时代,传统手工艺在与机器织造的融合过程当中会形成独特性,这是我们最需要去思考和努力的地方,也是我们在对传统工艺创新上的一个know how。另外在创新方面,传统工艺与现代织造应用的场景会有很大不同。比如说“毛毡”工艺,游牧民族是拿它来包裹蒙古包取暖的,现在这个场景不复存在后,我们就把这个工艺进行延展和创新,打破边界地应用到与人的皮肤紧紧贴合的服装上,与艺术结合,成为美学的饰品或画作。这一切都需要材质和工艺的高度支持。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