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的视角解读古籍,一群青年图书馆员成了网红主播
2020-11-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崔子润

“我来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在西方的翻译历史。”最近,年轻的上海图书馆馆员徐皓俨然成了网红,获得无数粉丝追捧。配合“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的举行,上海图书馆一批青年馆员首次走上B站,为市民推出“观止讲堂”特别节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青春的视角去看待古籍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因为展出了很多作为镇馆之宝的徐家汇藏书楼馆藏外国古籍,本身就网红展览。尤其是周末,上图也成了不少市民的打卡胜地。但是如何让展览并不止于打卡,而是真正能够进行文化普及,这是上海图书馆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也就在这个背景下,徐皓当上了B站的主播。

上海文化场馆的展陈形式其实一直大体延续着传统,但作为一名青年人,如何用青春的视野是看待古老的典籍,这是徐皓想去做的。“展览分为‘识华观流’‘汉学流变’‘中学西传’‘西学东渐’‘格致互通’‘融会创新’6个板块,兼顾学术的同时,每个板块都有不同的故事来作为一种新形式,让大众带着兴趣和爱好去理解。”徐皓说。

为此,徐皓在他网络主讲的课程中选择了四大古典名著话题。他说,和中国翻译外国名著一样,外国人翻译中国名著也都经历了从截译本到全国译本的过程,而四大名著中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是《三国演义》。英国人汤姆斯将《三国演义》的第八九回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20年的一本刊物上。

上海图书馆青年馆员杨明明自己平时很关注美食,所以她主播的内容主要聚焦“远东烹饪指南”。这是基于此次展览中有一本介绍西餐进入中国本地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西法食谱》双语对照版本《远东烹饪指南》。她的直播同样引起了很多吃货的兴趣。有人留言说,“没想到吃东西还能这么有文化。”

 线下展览线上讲解将成常态 

此次展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活动体现上海在中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上海在这里的重要历史进程。我们徐家汇藏书楼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承办了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徐家汇珍惜文献整理与研究。这个项目中陆续出了很多成果,除了许多成果之外,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了解徐家汇这些藏书。”也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十分来之不易,而且很有趣,还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上海图书馆很渴望将此对市民进行普及。

现在公众艺术教育和普及已经成为各大文化场馆工作的重要一个内容。在过去主要是通过线下的导览、讲座或者沙龙的形式进行,但因为名额有限,大部分市民是没有机会享受到这些线下服务的。而疫情之下,线上的功能达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已经有不少场馆和上图一样,尝试“线下展览线上讲解”的形式,市民可以看了线上讲解再到线下去观展,也可以看了展览,到线上去答疑解惑。

“但是我们认为,线上讲解由谁去讲,讲些什么内容是很有讲究的。”上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年馆员对网络的运用比较熟练,对网络语言和文化也比较了解,所以主要由他们去当主播是合适的,可以吸引很多市民,尤其是青年市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有一些文化场馆人士告诉记者,线上讲解和网络直播还是有区别的,网络直播比较随性,但线上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经过反复推敲,要真正找到市民感兴趣的点。“线上讲解不是直播带货,要有文稿,而且这些文稿都是字斟句酌的,如果结集起来就是一本解读类的图书,这对撰稿人和主播都是比较大的考验。当然,对于馆内的青年职工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崔子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