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黑飞”怎么管?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有效管控
2020-11-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近日,曾对无人机有可能误伤玩耍中的孩子感到担心的张女士看到《上海首例!一男子因违规施放无人机被拘留》的新闻后,马上转发到朋友圈并留言:“作为2个孩子的母亲,感到心里踏实了许多。”

随着无人机“火”了,无人机“黑飞”如何管控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进行有效的安全管控?针对无人机对人身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的伤害,法律上能否有效提供帮助?

▎案例   ▎

 上海首例因违规施放无人机被行政拘留 

近日,上海公安机关查处一起多次违规施放无人机,扰乱公共秩序案件,也是全市首例因违规施放无人机被依法行政拘留的案例。警方通过视频巡查等方式,发现陈某在明知全市处于禁飞期间,仍执意到人流密集的禁飞区域使用未经注册登记的无人机进行施放活动,并在当日多次多地起飞,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目前,上海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给予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为何陈某会在禁飞时间段违规施放无人机?市公安局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忆道,该案的陈某是名飞客,受公司雇佣拍些风景,但公司并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在当天飞,陈某的违规行为属于明知故犯型。

记者从上海警方获悉,按照规定,首次购买无人机需要登录中国民用航空局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进行实名制登记身份信息,并于本市公安机关“智能无人机管理服务系统”录入无人机的品牌、型号、飞控序列号等信息。每次施放无人机前,需要通过报备本次飞行的具体时间、区域、高度。

市民心声  

 “头顶安全” 和个人隐私侵权如何保障? 

“万一无人机发生坠机、割手、失火事故怎么办?网络上经常爆出各地因为无人机砸伤或者划伤头部的新闻,那些血迹斑斑的照片真的是触目惊心啊!我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年纪尚小,对于潜在的风险防御能力还不够强。”每当张女士带着自己一对5岁的双胞胎在公园游玩时,看着天上飞行的无人机总是忍不住提心吊胆。

“我担心‘黑飞’的现象产生,这些操作者考过航空器驾驶执照吗?每次飞行前是否报备过了?飞行时,会不会无意中造成个人隐私的侵权?”张女士补充道,多数拍摄的航拍无人机都大于7公斤,从高空快速坠落的动能和势能,很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在无人机圈内,飞行前未报备的现象并不少见。”大三传媒专业的林同学向记者透露道,主要是侥幸心理。

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发布了《2019中国民用无人机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底全行业实名登记无人机共39.2万架。据民航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国内民航业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达37.1万个,较2018年同比增长36.9%。上海公安机关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对未登记报备施放行为开展查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市民充分了解无人机注册登记、飞行报备及其他管理规定要求,整治申城违规飞行现象。

▎记者体验  

 电商客服不清楚飞行需要报备现象仍存在 

线上购买无人机时,客服是否会告知买家无人机飞行前需要提前报备?记者以购买者的身份与线上客服沟通时,发现部分线上客服不清楚无人机飞行前需要报备。当记者明确向客服提出,今年6月1日市公安局联合9部门共同实施《关于加强民用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的通告》,明文要求日常施放民用无人机前需要进行飞行报告。原本秒回的客服停顿了十多分钟,随后表示,“的确需要提前报备,各地实际情况不同。”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家线上无人机店时,向客服咨询操作一台6kg重的无人机是否需要操作经验时,客服表示不需要操作经验,零基础就可以上手。“我们这款无人机重量没到7kg,操作简单也很安全。”当记者追问道,作为新手万一发生坠机现象怎么办时,客服信誓旦旦地说道,“很安全,我们这款儿童也可以玩的。”

记者随后来到一家国内知名无人机飞行品牌线上门店进行咨询,客服先向记者先发来一段操作视频,并且建议先买某款适合新手入手的型号。当记者表示已有相关经验时,客服依然提醒哪些型号需要进行实名注册和报备。但当记者问及如果操作无人机时发生伤害事故后怎么办时。该客服表示有售后维修服务,但未正面回答伤害事故的解决措施。

业内人士  

 无人机行业想要发展有效监管必不可少 

“无人机这类‘低慢小’航空器在城市复杂环境下进行无人机管控难度非常大。”无人机行业资深从业者、上海特金无线技术公司创始人姜化京分析道,由于这类航空器具有低空、慢速、小目标等特点,管控无人机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对无人机的有效预警、识别、定位和跟踪。传统手段如雷达、光电和无线电测向都难以应对城市复杂环境,也很难实现大规模组网、大区域无缝覆盖。

从立法角度,2018年1月,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之后,到目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管理条例。“国内无人机管控的现状还是处于行业内的早期阶段。”姜化京坦言道,近期有国内一流的政法大学教授正和他探讨这些法律法规,因为可行的执法需要科学技术手段,做到有效的监管。

姜化京呼吁道,无人机行业要想有序发展,有效的监管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促进无人机行业应用的有序发展。正如《道路交通法》发布后,闯红灯等违法行为需要交通摄像头做到有效监测。无人机行业也是一样,需要能做到实时监控无人机的工作频率、所处位置以及飞行轨迹等信息的低空监管技术基础设施。

律师说法  

 针对无人机侵犯个人隐私的法律仍需探索 

“上海首例因违规施放无人机被依法行政拘留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莹晖向记者表示,关于市民担心的无人机不慎掉落砸伤的情况,今年上海市公安局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民用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的通告》。《通告》里明确指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无人机飞到一个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且无人机掉落造成人员伤害比较多,那么操作者将涉及刑事责任。

李莹晖表示,无人机相关的法律法规总体偏重于航空安全保护,针对无人机侵犯个人隐私并没有较多的法律法规。不过,《民法典》第1033条涉及了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内容,可适用于无人机侵害隐私的情况。可能受到的处罚主要分为三大类,具体视无人机拍摄到的内容以及视频的用途而定。首先,情节较轻者需承担民事责任,侵权人进行赔偿、恢复名誉并进行道歉。此外,当拍摄的内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则会判以拘留或罚款。第三类,如果无人机拍摄到个人私人生活,违反公序良俗,这类行为可能会涉及刑事犯罪,严重者可能会判有期徒刑。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