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效率高的人,都会“偷懒”
2020-11-30 教育

使大脑疲劳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不受控制的想法。

研究人员发现,不受控制想法的出现,往往来自于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

无论是冥想、跑步,还是游泳、听音乐,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方式,能让大脑放空、停止担忧,这才是休息的关键。

减少疲劳感,以下高效工作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

1.给自己留一个“偷懒日”

偷懒日是正念指导者释一行提倡的休息方法。他创立了一个名叫“梅村”的正念研究所,这家研究所设立了一个一整天只用于休息的偷懒日。这天不安排任务,参与者可以步行冥想、轻松读书、给家人写信等等。

偷懒日后,参与者会更有效率地完成之后的任务。

面对大量事务时,我们可能觉得抓紧时间不休息地工作,能够最快地完成任务。可这样也许会陷入工作压力与担忧中,无法提高效率。

不妨留个“偷懒日”,让自己暂时从工作压力中跳脱,恢复能量。

在偷懒日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休息呢?

接触大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和朋友约着去爬山,到湖里划船, 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听鸟的叫声,观树赏花。让自己从日常环境中跳出来,暂时忘掉对工作和生活的担忧。

也可以接触美的事物。

比如欣赏一幅画,听一听音乐,或者埋头做件喜欢的事,它们会触发大脑的奖励系统,让我们感觉到放松。

偷懒不是懒,是种智慧休息的方式,来恢复能量、面对挑战。

2.写下担忧,进行认知重评和调整

担忧并不总是客观的,压力大可能是高估了工作任务,低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妨先将自己的担忧写下来。

例如,“工作完成不了”、“我可能被辞退”……

接着对担忧的想法进行重新评估。

“工作完成不了”这个想法是客观的吗?还是只是自己的担忧?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规划,或许就可以完成。

“被辞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或许只有5%、10%,基本不可能发生。目前只要尽可能努力完成,实在完成不了也可以找人帮忙。

一旦我们意识到头脑中不可控的担忧,并重新思考和评估后,担忧的程度就可能下降,进而降低能量消耗。

3.培养随时切换工作和休息模式的能力

之前,笔者每次下班后,都还会想“文章的结构是不是还有问题?”“表达还可以再优化。”……

当然,躺在床上的笔者,是不会爬起来去改稿子的。

我的身体和主观意愿,虽然从工作切换到生活了,但大脑依旧处于工作模式,很难获得好的休息。

怎么做才可以培养随时切换模式的能力呢?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将食物给到狗的同时,摇动铃铛,狗分泌唾液。

重复很久后,不给狗食物摇动铃铛,狗也会分泌唾液。

通过训练的方式,狗的唾液分泌与铃铛声形成条件反射。简单来说,听到铃铛声,狗的大脑就知道有食物吃了。

很长一段时间,笔者下班回到家就洗个热水澡,然后放下工作开始休息;上班路上听激昂的音乐,到公司就开始工作。

慢慢地,我发现,大脑好像知道“洗完热水澡是要休息,听音乐是要工作”了,能较快在休息和工作模式中切换。

大脑能积极配合自己的“休息”与“工作”意愿,真是一件令人轻松和幸福的事情。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