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谱,心中有“谱”,六名视障青少年奏响青春乐章
2020-12-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视频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该如何获取尊严、权利和幸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前不久,一支由六名视障青少年组成的“不靠谱”电声乐队,在上海奏响了青春之歌。最小成员只有14岁,贝斯手更是华师大法学系首个全盲学生。每一位成员身上都有贝多芬式的故事——在命运降下的黑幕面前,一个人到底是该选择渺小,还是选择强大。

800个日夜的坚守,让这些视力障碍少年从不懂电声乐,到拥有近20场演出经验,如今更是在专业爵士舞台获得满堂喝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虽然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但音乐让世界看到他们。

激燃  /

演奏现场

他们是一个“不靠谱”的乐队

在后台,陈哲宇一直在反复确认耳麦的位置。“我感觉胶带偏了一点。”他转头问旁边的工作人员,“它是不是歪了?”略显紧张的显然不止他一个人,这是“不靠谱”乐队第一次在专业的live house演出,每个人都把身上的衬衫拽了又拽。

陈哲宇今年14岁,是乐队最小的成员。他曾因视网膜眼细胞肿瘤致盲,如今就读于盲童学校九年级。他原本是乐队主唱,但面对变声期只能暂时放弃演唱,转而学习爵士鼓。在短短半年内,少年成功转型,成为电声乐队鼓手。

“深呼吸,我们是全场最牛的。”外号“人形校音器”的队长韩星辰正把手搭在前面队员的肩膀上,给大家加油:“紧张了就跺跺脚。”

这是他们上台的方式,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在没有光的世界中,音乐和伙伴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生命中的一日三餐,每天要喝水一样,可以给生活带来欢乐和希望。

既然看不了谱子,他们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不靠谱乐队”。在他们介绍下,这个名字也带着些少年意气:“虽然学音乐不靠谱,但是我们人还是很靠谱的!”

主唱兼吉他手卞怡婷在两岁时查出先天性弱视、眼球震颤等眼部疾病,却有一把好嗓子。一首《波西米亚狂想曲》让全场瞬间被击中,引起阵阵鼓掌。在光线昏暗的舞台上,“不靠谱”的音乐直击心灵。

听众小常告诉记者,这和她之前听的专业演出并没有什么差别。“震撼到了,太好听了吧。”她举起手机把歌放给朋友听,十几秒后,那人回了一句:“他们是专业的吧。”

勤勉  /

学习之路

他们有一群“靠谱”的老师

贝斯手林淼因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发生意外成为低视力,喜欢模仿各种声音,对节奏极其敏感,如今是上海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在不少报道的渲染之下,盲人由于视觉剥夺而被锻炼得更加敏锐的其他感官,仿佛成了一种超能力。

“事实上,没什么超能力。音乐还是和每个人的资质和努力有关。”85年的主唱郦敏忠是乐队的“老大哥”,也是不少盲童的音乐老师。队长韩星辰的音乐之路就是这位“师哥”带进门的。“不是说老师不负责,或者技术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这些孩子太特殊。”

郦敏忠比划了一下,演示了一遍如何为盲童示范拨弦按弦:“就是手把手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摸过去,对耐心的要求特别高。”

俞天立是美爱融合“不靠谱”电声乐队键盘手,出生时因医疗事故导致了严重的弱视、眼球震颤等疾病,兼有轻度智力障碍,学习困难。

好在,“不靠谱”的乐队有一群“靠谱”的老师。

801天前,2018年9月23日的下午,他和几个酷爱音乐的盲孩子在美爱融合理事长于欢和副理事长李健的带领下,手拉着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一个位于静安寺附近的地下室。

这间地下室就是他们的“练功房”。乐谱记不住,乐团指导周紫峰就带着他们一个音一个音对乐谱,一小节一小节打磨配合。舞台经验不够丰富,青年贝斯演奏家李大公、著名音乐人潘伟韵和青年键盘演奏家孙一天则将自己的演奏心得与舞台经验手把手倾囊相授。

之所以能演奏最闪亮的音乐,不是基因里自带乐观和理想,而是因为他们成长在爱心的光芒照耀下。

在舞台上,乐手们激情四射,奏唱俱佳,在生活中,他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作为华师大法学系首个全盲学生,贝斯手徐任宇说,希望将来能做一个懂法律的音乐人。

重塑  /

生命之力

探讨“融合”的理念

在演奏会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得以窥见在光芒熹微的世界中,一个人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而舞台之下,于欢他们还在关注问题的根本:谁来决定出彩的权力,个体的“正常”与否又是由谁来界定?

于欢介绍,上海黄浦区美爱融合艺术公益发展中心的名字来源于“May I help you”的音译,表达了视障者愿意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他人、创造价值的渴盼。视障人群渴望被肯定,被认同,同样也渴望被接纳,被需要。

事实上,盲人和明眼人不过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世界。

美爱所倡导的是“融合”的理念,与传统的公益组织中所谓“助盲”“关爱残障群体”有所不同,“融合”是提倡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一个更加平等、更加良性的概念。

于欢告诉记者,除了音乐上的培养,中心还在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待人接物、心理健康、自理自立和社交能力。

“我是个残酷的老师,不光让他们自己组装乐器设备,还想尽一些办法让他们独立出行、相互合作。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都说要社会给你公平,可你是否具备参与公平的能力?只有本领武装到牙齿,才有资格去谈公平二字。”她说,尊严和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从排练到演出,艺术团感动了数千观众,鼓舞了一批又一批健视人,宣传了更多的融合理念、教育理念,推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采访中,于欢喜欢用“我的孩子们”来称呼学生。在她看来,公益之路本来就是一条漫漫长路。整个社会无障碍的工作正在不断推进,让孩子们的梦想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我对此深信不疑。”于欢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