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85后博士陆星宇:回沪创业5年切身体验上海“双创”热度
2020-11-29 专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晓颖

2015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85后博士陆星宇带着癌症早期筛查科研专利成果回到上海,选择张江,创办上海易毕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段生物医药创业之旅。从最初的孵化型创业团队到如今扩展为40余人专业规模,并在三地布局实验室,陆星宇带着生物医药领先技术,为建设“健康中国”奉献智慧力量。

 回沪创业是重新认识上海的过程 

“我父母都是医生,从小我关注到病痛背后带来的苦难。”陆星宇致力于从事健康领域,也在实验室里不断探索、研究出早干预、早检测、早预防的生物技术。

在美国读硕博学位期间,陆星宇跟着全基因组5hmC高通量检测技术发明人何川教授,成功实现了少量DNA中的5hmC检测。5hmC是肿瘤早期诊断的新型标志物。这一科研成果意味着临床上的癌症筛查和诊断有了技术基础。“目前在国际上,这一检测技术遥遥领先。”陆星宇透露,2015年,这一技术创新已经到了可以临床转化的程度。而这时的国内,创新创业“双创”热潮正在涌动。

远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的陆星宇也关注到国内掀起的创业风潮。“有兴趣回到上海创业,将科研成果落地吗?”恰在此时,项目天使投资人找到陆星宇,谈起了回国创业的意愿。陆星宇没有犹豫,当年放弃参加自己的博士毕业典礼,直接带着专利技术回沪创业。

如今已在张江、青浦分别设立公司的陆星宇说,虽然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在回国前,对浦东、对张江还有着一种距离感。“小时候感觉世纪公园已经离自己很遥远了,对张江更是一点概念也没有。”陆星宇高中毕业后便离开上海至北大读书,加之硕博期间都在美国进修,基本上10年里没怎么回上海。27岁回到张江创业时,他直观感受到了上海的变化。“在创业孵化的政策环境、区域环境与科研环境上,张江有着明显优于国外的地方。”陆星宇说,政府对接资源的程度与成熟度也助力创业团队快速发展。

 探索“一管血”检测肿瘤技术的应用 

在沪创业过程中,陆星宇带领易毕恩基因团队经取得的十余项技术专利,与芝加哥大学、协和医院、中山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中美数十家医院开展癌症临床辅助诊断合作。经过万例样本验证,如今团队已对科研技术有了进一步临床的探索研究。目前,筛查者仅需抽取一管血即可以肿瘤表观遗传标志物5hmC检查,排查出早期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陆星宇介绍,目前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90%以上。

陆星宇在沪创业过程中一直关注着上海人才政策的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离不开人才,留住科研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陆星宇在2019年由上海市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的“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座谈会”上发言时也表示,积极的人才政策是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陆星宇观察到团队中不少青年人才因为上海生活压力、住房压力,对今后发展方向略微有些担忧。“其实2020年,能够明显感受到上海的人才政策在一步步优化,团队内不少年轻的技术骨干有了能在上海立足的机会。”陆星宇期待,未来上海能集聚更多专业人才,带动专利创新,共同建设“健康中国”。

【个人简介】

陆星宇,上海易毕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带领易毕恩基因团队对表观遗传学领域进行研发和应用,开发人类重大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产品,并为医疗、科研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英才对话】

青年报:在上海创业5年,您对上海创业环境有哪些切身的体会呢?

陆星宇: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一张名片。在这个讲究创新的行业里发展,越来越感受到上海在资源对接、政策支持上的优势。

青年报:当下企业都注重探索新兴领域,都在不断强调创新。贵公司有着癌症早期筛查的专业技术,多年来也在所属领域不断创新。想请您谈谈对“创新”二字的理解。

陆星宇:国内有着明显的“跟随性创新”特征,一个想法提出后我们可以迅速在产业里转化落地。此外,创新是时刻跟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落地的,是在逐步匹配市场的需求,关注产品的转化与开发。我们企业做癌症筛查比较早,加之有专利技术,相对来说在创新领域中有着一定的成本优势。其实生物医药领域是需要大量成本投入的,如果未来能有更多产业集群,可以助力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探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晓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