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是什么,让留美归来的他依然选择了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杨诚/剪辑
他获得过很多荣誉称号: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等人才项目……但这位1989年出生的大男孩说,这些都是过去,医学攻关永远在路上。
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疾病、重返社会,这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为“九院”)整复外科王智超医师说,在上海这座城市,他正实现着自己的这个医学梦想。
在上海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
见到王智超医师是在初冬的上午。与人们心目中“冷冷”的外科医生形象有些不同,王智超医师爽朗的笑容,整个人散发着暖暖的气息。但看似随性洒脱的背后,却潜藏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坚韧。
“父母都是医生,小时候常跟着父母在医院转,觉得治病救人很神圣。后来念高中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高考时家人说‘就学医吧’,就这样来到了上海学医。”
2007年,王智超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进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八年的医学生让他愈发发现医学专业的博大精深,也越发陷入其中的专业魅力。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如何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好的治疗疾病,服务患者,一定是未来临床医学发展的方向。带着这个梦想,2015年王智超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公共卫生学硕士,聚焦临床试验与生物统计的学习。2018年,王智超来到九院工作。
王智超医师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眼里,整复外科专业就是医学美容,其实不然。整形修复不仅在治疗疾病,同时也要考虑到容貌对全身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治愈疾病更要治愈心灵。
在九院整复外科,有着很多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前来就诊。这是神经纤维上发生的一种肿瘤,是一种先天性、进行性且经常导致毁容和功能障碍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 1/3000。该病症状在儿童早期开始,严重程度变化很大,可使预期寿命减少多达15年。
罕见病意味着可治疗的手段极其有限。出国深造的王智超切身体会到,在欧美国家医学发展迅速。在美国,针对该罕见病的一款孤儿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使用这款药物可使大多数患儿的神经纤维瘤显著缩小。
“迫不及待想回到国内,迫不及待地也想把这款药物也用于国内患者!”王智超想法非常坚定,选择从医,就希望能更好地造福患者;选择回上海,他觉得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
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在导师李青峰教授的帮助下,九院作为牵头单位的临床试验申请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等多个部门的严格审批。好消息终于传来,就在下个月,这款药物将在九院开展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国内患者也很快能用上这款神经纤维瘤病的孤儿药。“时间上,可能比国外还是晚了一年,但已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个进步让王智超医师异常兴奋,他觉得这正是一种上海速度,让中国的罕见病患者通过上海这一窗口,获得全球最新的治疗方案,关注弱势群体,共享发展红利,是一种上海眼界,是一种上海胸怀。
在上海,不断医疗创新在路上
2020年5月,一位正值20岁花季的少女患者小雪(化名)特别从外地来到导师李青峰教授的专家门诊。这是一位面部长巨大神经纤维瘤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十多年来的左侧面部的神经纤维瘤逐渐生长,严重影响了小雪的面部容貌,并开始逐渐影响她的听力。
此类手术因为风险高,最怕出现术中大出血。这会危及患者生命。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王智超医师跟着导师李青峰教授经过前期全院会诊,融入最新的医疗诊治方案,在7月7日为小雪做了手术。经10余小时手术时长,成功地切下小雪面颈部巨大瘤体,完整切除了整个恶变的神经纤维瘤,并重建了小雪的基本面部形态。
术后,小雪满怀感激地说:“我第一次觉得头这么轻松,感谢你们为我摘除了头上的炸弹。”
“像I型神经纤维瘤病这样的患者,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更好地战胜疾病,重返社会,享受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人生,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王智超医师告诉记者,除了引进药物外,他还在和团队一起致力于神经纤维瘤病的手术及综合治疗,并大力推动神经纤维瘤治疗新方法、新药物的研发、转化和上市工作。
“医学是没有地界的,在上海,能时刻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创新精神。”王智超说,这座城市医学的学科建设和服务标准等方面都让他印象深刻,也与他的价值观契合。
宽容、创新、卓越、奉献……是九院整复外科的科训,王智超医师也一直以此来鞭策自己。一路在上海跟随名师研读,王智超医师说,“特别幸运”,但是这种幸运背后的努力不言而喻。
在整复外科的诊疗中,并没有唯一和最佳的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王智超医师说,不是要治好病,更是一个对功能美观的协调。而他,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省下来耐心与病人沟通。
【人才名片】
王智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治医师,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PH毕业,研究成果发表于整复外科领域顶级杂志,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擅长神经纤维瘤病及先天性巨痣的综合诊疗,面颈部创伤及瘢痕的修复重建等领域。
【英才对话】
青年报:为什么会选择留在上海,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有着哪些优势?
王智超:我和爱人都是医生,也一起去了美国读研。之所以选择回上海,上海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在这里不仅可以让自己和家人都生活地很好,在医学上也可以取得很大的突破。只有专注做一件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而我们医者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青年报: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创新方面有着怎样特殊的要求?
王智超:疾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向人类进攻,而医者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脚步。但是,医学创新是在大量实验积累的基础上,每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非常不容易;但是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可以帮助到无数患者,所以我们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杨诚/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