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生动的手造美育课
2020-12-06 生活

孩子们在手造博览会上饶有兴趣地体验各类非遗手工课程。本文受访者供图

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无限可能,这已经成为每年上海手造博览会的一个传统,而今年的第六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不仅仅有手工、DIY、汉服等市民喜爱的元素,还增添了蜡染、刺绣、编织、竹编、泥泥狗、铁艺灯笼等非遗项目。

作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教结合”支持项目,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深度结合了非遗元素,无论是二十四节气的免费手工体验课程,还是“非遗美育小蜜蜂IP”,都对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这些难度并不大,却非常有趣的手工体验,让孩子们同样能够大展身手。“非遗”手工课程未来不仅仅会出现在手造博览会上,也会不断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魅力。

千余门沉浸式美育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大“玩”过瘾。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二十四节气与“非遗”手工完美融合

今年手造博览会上,人气最旺的区域之一就是“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几乎每一块区域都是人满为患,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心制作着那些别致的手工作品,从中体验到许多乐趣。

每一个中国人,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都不陌生,包括孩子们。当然除了清明、冬至这些平时接触较多的节气外,其他的节气究竟代表着什么,可能孩子们并不很清楚。而在手造博览会的体验课上,每一个节气都与有趣的手工制作结合在一起,比如惊蛰与“虎虎生威山西布老虎”,芒种与“万物生长玻璃马赛克花瓶”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制作手工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了解了关于节气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总监章莉莉表示,结合节气开发的非遗课程是一次新的尝试。据她介绍,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其实是中国人认知时间和空间的宏观构架,并且能运用到农耕等方面。这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非常宝贵的遗产,而且二十四节气与其他门类的非遗,比如民俗节日类、音乐戏曲类、传统手工艺类都能很好地结合。

“所以我们尝试着把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手工艺进行融合,让那些非遗工艺与契合的节气联结在一起,给孩子们一种更有趣的手工体验。”章莉莉表示,在设定课程时也选择了一些不太复杂的,让孩子能在1个小时左右可以独立完成的项目。现场许多孩子对于自制的风筝、灯笼这些小物件非常着迷,因为这些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实用。

章莉莉表示,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未来可以选择更高端、更复杂的手工项目,所以针对孩子们的不同年龄段,也在设计各种各样的课程。以后这些课程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学习中。“根据不同的季节,可以为孩子们带去不同节气的手工课程,那些零零碎碎拼凑在一起,大概就会形成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体系,慢慢地他们心中会形成一种观念——中国人有智慧与世界和谐发展。”章莉莉说。 

手造博览会有了自己的“小蜜蜂IP”

“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课程”中的很多项目,都是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和非遗传承人一起研发的。据章莉莉介绍,上海大学2015年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教学,许多非遗传承人走进了上大的校园,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这些非遗传承人也在传授给学生、老师们各种非遗技艺。“经过这种深度交流,许多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也影响着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影响着研究生的研究选题,包括博士生的课题研究。”

目前上海大学有一大批博士生、研究生,他们的选题都跟非遗有关,这次的手造博览会也推出了自己的IP形象——非遗美育小蜜蜂。这个IP由在校本科生邬淑丽绘制,整个创作团队也都是上海大学的学生们。

章莉莉老师和手造博览会IP非遗小蜜蜂的设计制作团队合影。

这一系列小蜜蜂总共有9个,各有各的名字,也各自代表着创造力、审美力、正能量、协作力等元素。据创作团队的林智鋆同学介绍,IP的灵感来自手造博览会的理念Be together,因为“Be”和蜜蜂的英文“Bee”谐音,衍生出了BEE CREATIVE、BEE BEAUTIFUL、BEE ENEGY等各种含意。

小蜜蜂的玩偶形象可爱,在手造博览会现场也颇受孩子们的欢迎,这样的形象对于手造博览会理念和非遗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我小时候看过动画片《蓝精灵》,你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想象力,设计出这么多可爱而让人印象深刻的蓝精灵。我们这次也尝试推出一系列的小蜜蜂,也是希望更多地走进小朋友们的世界,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并通过这些小蜜蜂去了解那些制作的传统手艺,去一点点地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在章莉莉看来,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孩子是关键。无论是“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课程”,还是非遗美育小蜜蜂,也包括手造博览会上许许多多的展示项目,都是为了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非遗”的种子,一颗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章莉莉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  对话  

手造博览会

为学生打通美育平台

生活周刊:手造博览会上有许多非遗内容的手工课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章莉莉:非遗就是以前我们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那些元素,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入之后,很多传统技艺渐渐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希望非遗能重返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中国人的优秀传统工艺能够传播出来,首先让大家知道我们有这个东西,了解它们,然后才会喜欢上。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孩子接触的很多都是国外的游戏、动漫,而不讲中国人自己优秀的东西,这将是一种缺失。西方文化和教育在传播上比较强势,比如我读本科学习平面设计时,所有的课程体系全是国外的,那么你以后做得再好,那也是国外的设计理念、水平之间的PK,因为整套价值体系都是国外的。

文化同样如此,需要以好的形式进行传播,我们不用给孩子们定义“非遗”到底是什么,而是通过手工的形式,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非遗”文化,让这些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上海大学汉服社团的汉文化精彩展示。

生活周刊:美育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怎样关键的作用?

章莉莉: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播,相对而言,美育和德育这两块在教学体系中是比较薄弱的,而本身美育与德育紧密相连,需要对社会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许多大学生,也包括我们老师,通过非遗扶贫的项目,认识到非遗文化之美。我们走进贵州,去到青海果洛州、新疆喀什,你才真正体会中国之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清晰了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地方挖掘潜力,更好地弘扬当地文化。

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开拓眼界,而小小的手工,就是一个窗口,让他们去了解那些城市里没有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去了解我们的祖国更多元的文化。中国不仅仅有大都市,有现代化带来的种种便利,还有很多传统的文化和魅力。我们希望通过美育,让孩子们建立起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