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青春赛手,清一色学霸,更牛的是赛车还是他们研发的
2020-12-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F1赛车的轰鸣声,会让很多人为之热血沸腾。在上海交通大学,就有这样一支赛车队,不仅将赛车作为业余爱好,而且成为高校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24小时运转的学生创新中心,赛车队的实验室和车间总是最晚熄灯的那几间之一。对于这群与时间赛跑的年轻人来说,青春的赛道就在眼前,唯一的选择就是驰骋。

 从小白到赛车队长 

赛车队以本科生为主,前不久,已经随车队整整四年的汤王豪刚刚卸下队长一职,大四的他已经拿到研究生推免资格,将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继续深造。回顾从大一小白成长为赛车队长的四年大学时光,这个大男生的眼睛和口吻里满是不舍。

“其实早在2005年,车队就已经成立了,但是后来随着创始人的毕业而自动解散。到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启动,于是,学院又重新开始组建车队。早在2012年,车队就完成了第一辆碳纤维单体壳赛车,这也是中国第一台单体壳单缸机赛车。从那时开始,车队就在轻量化和燃油效率两个领域积累成果,形成特色,保持领先。”说起车队的历史,汤王豪满是自豪,这支车队承载着几代交大赛车人的梦想。

2017年,作为大一新生的汤王豪怀着一丝惴惴不安的心情加入到赛车队——交大学霸那么多,自己是否可以胜任?

从设计汽车零件开始,汤王豪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普通队员成长为研发组动力组组长再到整个赛车队的队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最大的秘诀就是“少睡觉,不管是被迫还是自主,多学”。

为此,汤王豪很少回家,除了春节假期,其余的寒暑假,他都一直泡在实验室里,为新车研发做准备。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去工厂里与一线工人们一起工作,学习各种实验室以外的实操技能,汤王豪开玩笑说,自己已经是“车钳磨铣刨焊”的熟练工了。

他曾组织带领赛车队设计制造SRT-19-10#内燃机方程式赛车与SRT-20-A12#电动力无人驾驶方程式,组织带领赛车队参与大学生方程式系列比赛,获得2019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优秀奖和2019年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三等奖。依托赛车研发设计工作,他发表了两篇工程索引(EI)会议论文,并获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技术论坛优秀论文”。

 从学生社团到创新中心 

目前,车队里一共有58名队员,分为研发组、运营管理组和车手组,整体组织架构对标专业F1赛车俱乐部。非常有意思的是,原本以为研发组应该是被工科学霸们包圆了,而事实上,其中还有不少来自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设计学院等其他学院专业的同学。“每一位新队员加入赛车队后都会首先接受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培训。接受完基础培训后,每位队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各个小组,接受小组内的培训。” 汤王豪介绍说,这种跨学科的专业学习,为许多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如愿学习工科的同学提供了圆梦的机会,同时也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复合型、多维度的思维方式。

“玩”赛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队员们平日里课业繁重,就把课余时间圈都投入到赛车上,有队员开玩笑说,交大最晚的课是上到晚上8点20分,但往往赛车队的活动就从8点20分之后开始的。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1999年,于2016年改建为学生创新中心,为车队提供了车辆装配与维修的场地,车辆举升机及各类机床设备,CNC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流水线设备,无人驾驶测试平台等先进实验室,使车队可根据技术上的需求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一开始,我们就把车队定位成科创工作室,通过这个平台,链接更多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 汤王豪说,“之前,光靠企业赞助与学院支持,我们三年只够造一辆新车,而创新中心为我们嫁接了很多企业资源,提供赛事经费,让我们现在可以一年造两辆新车,大大加快了我们创新的步伐。另外,车队每周的例会,创新中心都会有专门的老师加入进来一起讨论,给到我们专业、实际的指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在这里还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打开视野、项目落地提供了很多机会。”

事实上,许多从车队毕业的队员,在择业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与汽车行业相关,即使他的本专业并非是汽车。赛车队不仅是未来汽车工程师的培育池,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人才的蓄水池。

“创新中心链接了学校与企业,研究与实战的距离。比方说,我们会邀请赞助商、供应商的优秀工程师来开课,分享行业内的干货;我们会让优秀同学去汽车企业里实习,为之后的工作打基础;我们会为汽车企业的新产品做测试,提建议,一起合作开发……现在这些企业里有许多我们的师姐师哥,这种校企互动,为产学研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通道。”

虽然已卸任队长一职,但是汤王豪还是心系车队未来的发展。“虽然方程式赛车目前在国内来说,还不是很成熟,与国外有不少差距,但是我相信通过对于赛车运动与文化的推广,通过我们造车技术的不断提升完善,未来可期。另外,我们现在已经在向电气化和无人化看齐,在迎头赶上的同时,说不定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加油吧,学弟学妹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