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特稿|300多个昼夜,一次超长“待机”,他们与时间赛跑
2020-12-09 青年

 【开栏的话】 

2020年转眼已到岁末,这座城市日渐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仿佛未曾发生什么。但那些充满着感动和热血的日子,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抗疫,他们为城市筑起铜墙铁壁。本报今起推出年终系列报道“2020 我们疫往无前”,回望这些勇士所经历的艰难时刻,所创造的不凡业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建院百年历史中,曾在数十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成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300多个昼夜,他们直面疫情,他们在最近的距离守护生命,和死神抢病人。截至2020年12月8日,公卫中心共有81位医生,256位护理人员进入应急病房,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为保障上海市2400多万人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坚守感动着我们,总有一些善良温暖着我们。请相信,像市公卫中心这样的一群无惧无畏的白衣天使们依旧严阵以待,日夜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健康和安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资料图

从冬天到夏天,从夏天到冬天……300多个昼夜,他们直面疫情,他们在最近的距离守护生命,和死神抢病人。在这场与疫情的“超长赛跑”里,既有经历过非典、甲流、H7N9的“三朝元老”,也有工作“四轮”超长待机的护士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建院百年历史中,曾在数十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成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

— 进入战斗 

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有些措手不及!自上海市全面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整个上海一夜之间变得安静了,但市公卫中心却开始了昼夜灯火通明。

作为上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市公卫中心第一时间紧急启动应急保障。1980年出生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梅,成为了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第一位进入市公卫中心A3大楼隔离病房的医生。

1月20日下午4点半左右,王梅当天工作接近尾声时,突然接到了来自医院的紧急电话。“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将收治到我们医院,马上就要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王梅没来得及多想,简单地收拾了下,便随即前往隔离病房。

A3大楼的隔离病房,专为确诊患者治疗的病房,所有的应急预案工作均已到位。在接到电话前,王梅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从当天下午开始,王梅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正式进入隔离病房工作。从那一刻开始,吃住全部在应急病房大楼内。作为第一位走进市公卫中心的医生,王梅坦言,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毕竟第一次面对一种陌生的疾病,说完全不害怕,那是假的。“不过我抗压性挺强,相信自己能够更快适应这种封闭式的环境。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我有信心去抗击这场疫情。”

站在王梅身旁的,还有一群人。85后徐婷婷是市公卫中心应急病房的护士长,同样是首批进入应急隔离病房的护士。1月20日,她也正式进驻隔离病房,收治的正是上海首批确诊患者。 

回忆起第一天进驻病房的场景,徐婷婷记忆犹深。进入隔离病房后,吃住就全在里面,14天后出来再进行隔离观察,两周后再进行轮换。徐婷婷数了一下,在最忙的时候, 3天只睡了8个小时。

“虽然是临危受命,但我们一直是准备状态中。”在公卫,一直有一支24小时待命的应急梯队。作为应急梯队的一员,徐婷婷早已习惯了这种随时随地进入战斗状态的模式。

— 超长“待机” —

之后送来的确诊患者越来越多,隔离病房也“热闹”起来。市公卫中心陆续又有不少医生和护士来到了这里。他们吃住全在里面,1-2周后出来再进行隔离观察,两周后轮换。大家都很有觉悟,根本不需要动员,随时待命。

与此同时,上海第一时间集全市之力集中最好的医疗设施、最强的医疗力量,选派市级医院专家与300多名市公卫中心医护人员合力作战,治疗方案“一个个过堂”,在院患者“一人一策”。

传染病救治工作,可长可短,只是这次的“待机”时间超级长。李锋,是市公卫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上海确诊首例病人后,李锋心里就有了底,“我是做呼吸危重症抢救的,学科最对口。如果需要进去一名医生,那肯定是我!”李锋第一次进A3大楼是1月23日,一直待到4月4日,按规定隔离观察2周后李锋回家陪家人;不过,仅仅一天后,4月20日,因为工作需要,他再次踏入隔离病房,这一次一直坚守到了6月28日。前前后后,掐指一算,150多个日夜。

1月23日,小年夜,李锋与家人通个电话报平安,随后穿上厚实的防护服,进入应急隔离病房“坐镇”。作为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专家,李锋曾参与过人感染禽流感等多场公共卫生“硬仗”。

“说害怕,倒真的没有。如果连我们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生,都保护不了自己,那其他人就更难了。”李锋说,虽然他对自己以及团队有着自信,不过仍能时刻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着的那股紧张气氛。面对八旬父母,李锋在电话这头“佯装轻松”,“我没事的,冬春本来就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就是在医院值班。”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次是一场需要克服重重难关的硬仗。

在这里,大家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忘了自己”。

进病房、一轮下来隔离留观、结束后进去再战。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大家始终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互相传递信心和力量。10月6日,结核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旭辉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病房内工作,进入了医学观察期。这位四度进入确诊病房的医生,在这之前不久刚刚获得了上海市抗疫先进个人的称号,但因为身在隔离病房,他错过了最重要的这个高光时刻。接下去还会不会入驻隔离病房,刘旭晖说“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坚信一定能够坚守到最后”。

— 迎来曙光 —

有很长一段时间,市公卫中心每天都有患者出院,而一群白大褂目送着他们的离开。人群中,几乎每次都能看到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公卫中心的医务部主任、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医师沈银忠。“我最喜欢看患者出院,所以尽量不错过,那一刻可以用快乐来形容”。但是,沈银忠说,在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大家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健健康康地走出医院。

2月份的一天,上海本地新增病例为零,那天病房工作也相对轻松。李锋和其他三人一起来到A3大楼前的空地上。沐浴着久违的阳光,刹那间让李锋觉得心情大好,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而这一刻,被一名保安拍了下来。

几号床体温正常了,几号床转轻症了……看着危重病人的指标一天天有所改善,徐婷婷心里也跟着轻松了不少。有时,遇到情绪低落的病患,徐婷婷还会贴心地安慰他们:“不要紧,你看今天又有好多人出院了,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一定会有出院的那一天!”看着病人一拨又一拨地被治愈,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市公卫中心A3病区护士长陶永红是大家的大管家。大年初三开始,这位大管家从轻症患者护理转到了危重患者护理。陶永红1995年进入市公卫中心(当时称“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工作,SARS、禽流感、埃博拉,她经历过太多次“大战”,但没有一次像今年这样战斗时间拖得这么长。手下21位护士,全都跟她一样经过了“数轮”战疫,进病房、一轮下来隔离留观,结束后进去再战。“其中有ECMO患者,本来以为很难,慢慢撤掉了ECMO、呼吸机,能下地了,能讲话了,真的太惊喜了。”病人出院时,还未婚嫁的90后小护士说:“像嫁女儿。”陶永红觉得,就是那种感觉。做了24年护理工作,陶永红说,每当患者出院,让人感觉很幸福。

— 坚守信念 —

在隔离病房,让医护人员最开心的是,看到病人肺部渗出部分被慢慢吸收了,病情没有往前进展,白细胞、炎症指标趋于正常了,最关键的是病毒检测阴性了——这些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被治愈的标准;如果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就意味着基本解除隔离、痊愈出院。

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很多患者还是会对王梅他们说声“谢谢”;有患者还会说:“请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王梅说,一声“感谢”,让所有的医护人员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而在医院,为了尽量减少一线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市公卫中心专门派医院感染控制科专家作为监督员进入病房,全面督查医生和护士的操作细节、管控风险。“在我们的吃住方面,更是给了最好的保障,比方说变着花样给我们准备一日三餐,光每天提供给我们的汤品种都会不一样。”

大家觉得,无论是医院或是家人的支持,又或是来自患者的感谢,这些都时刻温暖着他们,激励着他们。王梅相信,在这么多强大的支持下,他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

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疫中,市公卫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根据“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要求,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策略,整体部署、广泛动员、全面保障,顺利完成了新冠肺炎应急救治的阶段性任务。

截至2020年12月8日,公卫中心共有81位医生,256位护理人员进入应急病房,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为保障上海市2400多万人民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坚守感动着我们,总有一些善良温暖着我们。请相信,像市公卫中心这样的一群无惧无畏的白衣天使们正严阵以待,日夜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健康和安宁。

疫情凛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