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隐私失控到网络恶意,谁应该道歉?
2020-12-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这两天的社交网络正在清楚地向人们展示,隐私失控能有多么疯狂。

今早,认证为“成都确诊新冠女孩”的用户,发文致歉称:“我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那个成都女孩,我在这里向成都市民致歉。 给大家带来麻烦,打破了大家原本平静的生活。”

一位与病毒迎面相撞的少女,在遭受新冠感染、信息泄露、网络暴力之后,无奈选择道歉。这一份由感染者本人发出的致歉,让“隐私”二字成了笑话。

平日里,我们尽可能杜绝掉一切打探信息的行为,关闭手机里的各种权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留下姓名信息,通讯录和相册只有特定的APP才能打开。

但是我们会发现,大数据下的隐私安全,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防不胜防了。

类似的隐私泄露事件已经发生过不少次。先前,另一份新增确诊病例的文件同样流传在各大微信群里。文件不但写了被调查人员的姓名,而且连身份证号,以及具体到门牌号码也都写得明明白白。更可怕的是,就连他的身高体重信息、身体BMI指数都写得一清二楚。

公民的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出来的?为什么会传得到处都是?一个人仅仅因为得了新冠就要被曝光身份证、照片、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这些隐私信息,还要被网友品评私生活,这整件事可以称得上“荒诞”二字。

特殊时期,出于公共安全,可以在法治限定下获取公民的隐私,这有其合理性。询问个人信息制作文件,我们也绝对配合。但我们害怕的是,种种极端情况下的“不得已”最后渐渐变成了日常。

从隐私失控到网络暴力,中间的距离只需要滑动一下鼠标滚轮。一旦发生,网络暴力就会不厌其烦地敲响你的手机。

在社交网络上,有一群人似乎非常热衷这种“拼图”游戏,你的每一个数据都成了他“解读”的素材。他们煞有介事地给你来一个“人物画像”,再为你贴满了莫须有的标签,并乐此不疲地传播、添油加醋,在文字的夹缝里、图表的犄角旮旯里获取快感。

然而,在享受“吃瓜”狂欢的同时,他们不知道的是,同样的场景很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昨日大雪,凛冬将至,而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在与疫情长期作战的准备中,我们的防控措施已经不局限于物理防疫,心理和法规同样也要跟上。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医疗机构,还是普通群众,至少要在隐私应有的边界上达成一致。期待来自警方的调查,能揪出背后的黑手,以示惩戒。

确诊案例是无辜的,她的日常生活就是任何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年轻人的缩影。没有人愿意成为新冠患者,承受来自网络的满满恶意。面对病人,我们要有温度地关怀而不是诘责。

我们的敌人是传染病,是自大和盲目,是对弱者的漠视和伤害,但绝对不是传染病人本身。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