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众从“赏技”变为“赏艺”,杂技之路该往何处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讲故事的杂技剧对杂技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新要求?在杂技生源并不丰富的今天,如何延长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这都是今天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重点聚焦的内容。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是与会嘉宾都表示,观众的口味已经从“赏技”变化为“赏艺”,所以杂技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变。
杂技演员不仅要技巧好,还要会表演
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杂技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给杂技赋予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审美意韵。这就要求当今中国的杂技教育必须进行科学化训练,注重对杂技演员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升杂技演员的职业观。
说到对杂技演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著名文艺评论家方家骏深有感触。他说,最近上海杂技团推出了杂技剧《战上海》,从某一个层面体现了杂技对于宏大叙事,对于深化主题,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一点也不输于其他艺术门类。“未来的杂技越来越戏剧化,越来越有故事性,越来越注重人物塑造。这对我们杂技原有的艺术呈现方式、艺术思维或者说杂技教育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原中国杂技团团长李恩杰表示认同,“最早的杂技应该是单纯的注重“技”的训练和培养,出来的杂技演员就比较单纯,他在舞台上主要是表现他的技巧和他的难度,谈不上美,更谈不上在舞台上表现人物。其他的艺术门类有的时候不承认杂技是艺术,这是我们的不足。”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观众的口味变了,已经从“赏技”发展为“赏艺”。
那么杂技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方家骏的一个观点是应该“解放师资”。过去人们经常把杂技放在一个孤立的位置,好像和其他艺术门类都没有关联。“我们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用肢体来表达艺术这么一个层面,这个层面上有很多艺术门类,不仅仅是我们杂技,有舞蹈,有哑剧,有其他等等一系列的艺术门类,我们要把我们放入这个大家庭当中去,我们不是独立的,因为我们是整个艺术体系中的一员。”
李恩杰还是北京市杂技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他说,北京市杂技学校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杂技演员的文化课一定要保证,而且要舍得拿出比较好的时间段,在演员精力比较充沛的时候来给他上文化课,让这些孩子能够在文化上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创造条件。
想尽办法延长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
生源问题其实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杂技教育。杂技在很多人眼里是“苦”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来练杂技,而且觉得杂技演员艺术生命太短,练杂技的回报率不高。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赵双午说,杂技教育应该改变学生对于杂技的一贯看法。“杂技演员从小大部分都是父母亲送来学杂技的,7、8岁开始,杂技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也没有完整的三观,这个时候开始练,练的时候再加上如果苦哈哈的,肯定是很难产生兴趣的,但这个东西又不是我们马上能改变的,我们怎么样提升从学员开始的兴趣,是很大的一个难题。”
另外赵双午认为,研究如何延长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是当务之急。因为如果苦练了好几年,把美好青春都搭进去了,在20多岁时就离开了舞台,这很可惜,也会让人觉得练杂技不值得。“所以我们对杂技演员的教育,不能光是练杂技技艺,如果很小的孩子进去,就应该开始从文学,从艺术的角度去培养,进入了院团以后,一定要对他进行再教育,引导他往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去学习,去借鉴,去吸收别人的东西。”也只有如此,在岁数上升,体能下降的时候,杂技演员才不会感到迷茫,而是会想办法在其他地方进行突破,以延长自己的舞台生命。
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董争臻说,在他看来,现在兴起的杂技剧是可以延长演员艺术生命的。比如王怀甫今年37岁了,他在《战上海》的时候刚开始训练也三十五六岁了。另一个演员今年33岁,刚开始练这个节目的时候29岁。因为现在的杂技剧又走到了大一统,地圈、草帽、空竹、灯笼等等,苦的累的活越来越少,而是以情节和故事取胜,这都给高龄、富有舞台经验的演员继续留在舞台上提供了可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