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特稿|过了这个冬天,上海演艺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2020-12-22 青年

上生新所戏剧文化艺术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2020年4月底,几乎一夜之间,“华为”与“上海芭蕾舞团”携手成为社交网络刷屏的关键词。“华为中国”在官方微博和微信上同时发布一条2分17秒的视频。画面里,记录了上海芭蕾舞团戴着口罩“停工不停功”的翩翩身姿。

这条“出圈”的视频引发了人们的共情。微博平台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停工不停功”的话题只用了半天时间,就突破2000万阅读量。华为与上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可当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用台下十年苦功争取台上荣耀绽放一刻,“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仅是华为与上芭,更是疫情下所有人的精神之光。

2020年,对剧场人来说,痛并快乐着。随着剧场上座率的不断放开,一系列围绕剧场新生态的创新也让他们走在了自救和抱团取暖的路上。

 沪上演艺圈“停工不停功” 

豫园快闪 施剑平 资料图

2020年5月是剧场复工的分水岭。拿到上座率30%通行证的剧场人,是痛并快乐的。“乐”在释放的信号相比电影圈早了几步。“痛”在靠演员真刀真枪“演”出来的戏剧,其硬成本可能完全不足以覆盖30%的上座率。上海的剧场人咬咬牙,依然在为演艺市场“复苏”竭尽所能。

演艺大世界、上海黄浦区演艺文化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康骐回顾了这一年剧场人的努力,感同身受。“疫情期间,剧场尚未全面复苏,上座率不能完全放开之下,除了剧场演出,依托五五购物节,我们策划了围绕商圈、社区开展的演艺活动,刺激商圈消费,促进演艺‘破圈’,它对上海在演艺及商业方面实现疫情后的市场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仅仅几组数字,足够让人兴奋。5月15日、16日,发生在豫园的“闪回”演艺大世界活动超过16个小时,18家知名演艺单位的33个经典演出片段,以“快闪”的方式,在豫园商城内4个演区8个舞台空间里轮番上演。

活动也在抖音、哔哩哔哩、央视频三大平台同步直播,抖音#闪回演艺大世界#话题播放量超过500万次。数据显示,因为演艺快闪,豫园商圈总客流环比增长近60%,商圈整体销售额环比增长近100%,这成为文商旅携手推进行业复市、产业复苏的一次尝试,也为剧场复苏提前释放了积极信号。

5月29日晚,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演音乐剧集锦音乐会《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二零二零年五月三十日》,上海人民大舞台启动音乐剧《魔女宅急便》上海站首演,拉开了演艺大世界首演的序幕。紧接着,一大批演出涌来,沪上剧院纷纷开张……

 本土原创作品生了芽 

《热干面之味》剧照

疫情阻断了线下的国际艺术交流,国外的戏进不来,更是倒逼中国的戏剧圈死磕“原创”,走好自己的路。

这一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80后流量导演何念“蛰伏”创作了2部原创戏剧作品。其复工的第一部作品《热干面之味》以疫情后的武汉为创作背景,立刻展开了当下戏剧人对生命的思考。原创,也给了戏剧圈透视中国现实题材的张力。何念说:“这是考验本土导演原创能力的时候了。”

这部小剧主打温情牌,呈现方式也因疫情有所创新。《热干面之味》的第一轮首演放在了线上,在线直播收获16.5万人点赞。小剧场复演后收获了欢笑,也收获了泪水。用武汉话唱出的《汉阳门花园》,一字一句落入观众心底,很容易让人共情。

何念的第二部原创戏《深渊》主打悬疑牌,用重庆方言呈现密集“隐情”,舞美惊艳,塑造了小人物面对起伏人生的选择。这部悬疑剧收获好口碑,从上话艺术剧院演到上海大剧院,成为年度的原创“爆款”。这背后更是整个剧组不断打磨剧本、用心创排的集体智慧。

疫情也在倒逼演艺之都上海打响“原创牌”。舞蹈艺术家金星说:“疫情对全世界的演艺市场都是一次巨大考验。”可是,对于20年如一日的金星舞蹈团来说,疫情期间排练的日常紧密而有序,修内功变成自由生长的原动力。金星说,作品《野花》特别适合在疫情常态化之下演出,因为生命力肆意绽放,表现出每个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生活态度。

金星舞团的“淡定”,反而让作品有时间精益求精。位于杨浦国际时尚中心靠江的一侧,正是金星舞蹈团驻地,排除庞杂的噪音,青年舞者每天在这里潜心创作。金星舞蹈团也将在2021年元旦后带来最新演出周《4G up舞G》,四台八场均为舞团年轻编导的原创作品。

金星认为,上海是中国范围内真正形成演出市场,能靠“票房”检验作品,形成演艺业态良性生态的地方。“这里有最好的观众,也是最有艺术鉴赏能力的观众。这种全球化和国际视野,一是体现于演员从国内扩展到了全球,二是现代舞的审美从国内走向了国际。”

她更希望,上海的“海纳百川”也能在演艺领域开枝散叶,第一时间引进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演出。从视野上、艺术风格上以及表达方式上都能站在一流的平台,与世界对话。

身处上海的艺术家都在为此不遗余力。

 “破圈”路上不断迎惊喜 

演艺大世界

有趣的是,无处不剧场。这一年,演艺大世界的不断探索,也让戏剧发生地从剧场延伸到了豫园、新世界城、新天地、思南公馆、上生·新所、书店、户外等公共空间。作为疫情后一个新诞生的演艺新空间,星空间1号驻场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受到市场追捧,观众们坐在“酒吧”里,聆听发生在酒吧里的故事。11月35场演出票一小时售罄,12月47场演出票3分钟内抢光。

而这一年,围绕市中心的剧场资源,演艺大世界正在打造“一公里演艺生活圈”。通过演艺大世界服务中心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连接剧场、剧团,连接上海的演艺新空间、社区、商圈,撬动以剧场为载体的主题式活动,如“走进剧场”“演艺大世界公益行”“演艺大世界之旅”……一些普及性的艺术教育,都是“一公里演艺生活圈”架构下的内容设计。而通过创新手段,引入粉丝经济和流量经济,也为上海演艺市场“破圈”锁定了更多演艺圈之外的“新生力”。

数据背后依然是“傲娇”的成绩单。9-10月,4周6场探秘活动缤纷发布,探班热门音乐剧,参与剧院开放日,台前幕后让你看个清楚;5条都市文化深度游攻略发布,多角度展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风貌。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今年9月上海旅游节期间,“乘地铁畅游演艺大世界”活动线下打卡人数超过4万人。甚至观众自发串联起所有线下剧场打卡点,制成列表攻略,成为大众打卡宝典。演艺市场为上海旅游提供了文艺附加值和新的盈利增长点。人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回暖为上海市民乃至各地游客带来了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十天前,音乐剧演员徐均朔音乐分享会“无忧照相馆”出现在了上海大世界的“演艺夜市”上。骤降的申城气温,丝毫没有阻挡粉丝们的热情。大世界的中心广场一层、二层挤满了00后,她们自带摄影装备,自带氛围组的节奏,欢呼雀跃着,百年演艺的老建筑和年轻力再次擦出了新火花。

早在7月31日,大世界演艺夜市正式开锣,一大波年轻人重新回到大世界。这是粉丝经济背后为演艺大世界“青春赋能”的顶层设计。希望通过众人喜爱的演员,通过音乐分享会的方式,将年轻观众引入上海大世界这样的百年场馆。让观众了解歌手背后的音乐故事、奋斗历程,引导年轻观众去关注音乐剧背后的艺术人文厚度,接受艺术熏陶,沉淀上海演艺市场的新生力。

无疑,疫情倒逼了市场,倒逼演艺大世界在内的整个演艺行业纷纷“破圈”,加速了上海文化市场的复苏,也让人们看到了疫情常态化以及疫情结束后,文化生活终将成为上海人生活的常态。康骐说,我们希望,未来演出不仅仅在上海的各大剧场里发生,它能成为城市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常年出现于街头巷尾。

过了冬天,上海演艺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