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满怀一片爱撑起一个家
2020-12-28 青年

罗云在公益机构参加活动。 受访者供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这座城市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上海青年正在成为砥砺奋进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为选树青年典型,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为指导单位,青年报社策划主办的上海一线青年新榜样推选展示活动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现新时代奋斗在一线岗位的青年人物有作为、敢担当的榜样精神,引导更多同龄人从中领悟和学习。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人物是上海壹浩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云。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罗云几年前就是闵行区梅陇街道上陇新村小区的一位名人,而近日中国妇女报的一篇报道,则让更多人认识了她。在罗云看来,自己丈夫去世后,她把同样失去老伴的婆婆一直带在身边精心伺候,一带就是7年;如今又“顺便”把婆婆的新老伴、一位在上海举目无亲的老人一起接到家里照料,这些行为是一件很普通平常的事,“我们现在四个姓氏组合在一起,其乐融融最重要”。

但在上陇新村党总支书记俞君眼中却另有一番感触,“在今天这个年代,这样的善举真的太不容易,罗云的行为让我们好多居民都深受感动,我为小区里能有这样的好人感到骄傲。”罗云的善不仅体现在家庭中,同样体现在社会公益上,“因为我的帮助让别人感到了快乐,这是我最大的快乐。”罗云如是说。

一个小家

“我没多想,就觉得老太一个人,老伴没了,儿子也没了,我不管她,还有谁能管她呢。”罗云说。


2013年之前,罗云曾经也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25岁认识丈夫,谈了一年多恋爱,两人踏入婚姻殿堂,又生了个可爱的儿子。可温馨的小日子没过几年,命运就给这个家当头一棒。2013年,丈夫被两家医院确诊为恶性脑瘤晚期。病来如山倒,丈夫一个月后便卧床不起。

丈夫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公公很早去世,婆婆体弱多病。罗云是个外地媳妇,父母都在江苏老家。“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病人,没人能指望得上,只能靠我自己。”

为了不一心二用,她狠狠心将创业不久收益还不错的公司给关掉了,专心照顾丈夫。

尽管如此,丈夫最终还是没能熬过那个年关。

罗云的朋友们常常会说她傻,不是因为她放弃了挺好的事业全心全意陪伴丈夫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而是因为那之后她继续照顾着法律意义上已经没有任何关系的婆婆,一过就是7年。

亡者往矣,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活下去。这个有老有小的家庭经济重担都压在了罗云一人身上,她又找了份工作。

“前3年真的是非常难熬。”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无法用辛苦二字可以形容。婆婆得过脑梗,还有糖尿病,孩子有哮喘,一周总有三四次需要去医院的时候。有时候罗云晚上很晚下班回家,刚躺下,孩子或者婆婆一发病,就又得爬起来照顾。

一次,婆婆尿路感染,疼得走不了路,凌晨1点多,罗云背着婆婆去医院,又怕孩子一个人在家不安全,便把孩子叫醒带着一起。孩子困得一直哭闹,罗云只得把孩子放在医院椅子上哄睡着了,再背着婆婆楼上楼下做各项检查。最后输完液离开医院时,天已经亮了。罗云回到家准备好早饭,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夜未眠,又赶去上班。

老人失去独子,有时候情绪不稳定,不肯吃药,罗云有时候上着班还得回去一趟哄她吃药。但她觉得自己能理解婆婆的心情。“她就是需要人陪。”罗云会尽量抽时间陪老人,下班后早点回家陪着聊天,经常带出去逛一逛。

在婆婆和孩子面前,罗云总是耐心地笑着。很长一段时间,罗云没有办法正常休息,失眠症就是那时熬出来的。有时候她把孩子哄睡,一个人的时候,她会自己偷偷哭一会,释放一下压力,但她知道这种崩溃不能太久,因为第二天生活还要继续。

她会珍藏每一个让她觉得生活不仅仅只有苦的时刻。譬如懂事的儿子会帮着她安慰奶奶说:“奶奶你不要哭了,你要是真想爸爸的话,就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爸爸也是在看着我们的。”

那个时候,她会觉得这个家总是能撑下去的。

7年过去,如今,在街坊邻居看来,罗云和婆婆就是一对亲密的母女。“她一个女人,撑起了这么一个家,大家都很佩服她。”上陇新村党总支书记俞君说。

一颗真心

罗云现在称呼婆婆会叫“老娘”,有时候会开玩笑地叫“我们家张老太”,婆婆跟人说起罗云,也都会说“这是我闺女”。


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普通又温馨。知道婆婆爱美,罗云时常会买些漂亮衣服,鼓励婆婆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去活动。这几年事业稳定经济宽裕了,每年罗云都会带着婆婆出去一两回,上海周边都已跑遍,还去过香港、澳门。每年母亲节,也一定会有一份礼物送到老太太手里。“我已经把她当亲妈看了。”

两三年前,婆婆又找到了一位老伴,也是外地人,在上海没房没亲人。罗云把老人接了过来,让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四口。她是真心为婆婆感到高兴:“老来得伴不容易,我希望她晚年能幸福。”

真心总能换来回报。2015年丈夫过世快两年,11月的一天,罗云下班回来已经很晚了,发现婆婆没像往常那样已经睡了,还坐在客厅里等着她,看到她就说:“今天是你过生日,老妈给你买了一件衣服。”那是罗云第一次收到婆婆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件红毛衣。然后她跟我说生日快乐,还给我下了一碗面条。”

罗云当时就抱着婆婆哭了,那个时候,她觉得自己独自承担压力的这些委屈和辛苦都得到了释放,“本来都是闷着硬扛的,但在那一刻,得到了那点温暖,我才突然觉得终于我不再是独自一人了。”

一种传承

罗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从小到大,从没有缺少过爱,这也让她总是满怀着爱与善意去和这个世界相处。


无论是丈夫患病,还是一人撑起一个家,在最辛苦的时候,罗云都从未想过要放弃,这股韧劲,也是让同事、朋友都敬佩的。重新拾起工作,罗云从一名上市公司的普通前台接待人员开始,如今已成为高管。她觉得自己身上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来自于母亲的“遗传”。

“我妈妈嫁给爸爸时,祖父瘫痪,奶奶失明,要照顾两位老人,要照顾孩子,还要兼顾工作,但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妈妈的言行让她潜移默化,上初中时,外公被查出肺癌,那个假期罗云天天在家照顾外公,给他喂饭、洗漱、讲故事,陪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近年来,除了照顾家庭,罗云还花费了很多心思在社会公益上。她曾经把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巧妙地做成了台历作为客户礼品,几千份精美的台历上,每一页都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奇思妙想的世界。客户本来还很担心,罗云带着客户亲自去看望那些自闭症儿童,“看到这些孩子他们就会感受到,这些孩子们虽然被关上了一扇门,却也打开了一扇窗,他们的内心非常美好,也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最终客户们被打动了,这个公益项目也成功完成,因为反响非常好,这家外企还向孩子们捐赠了一笔再教育资金。

还有一次,她看到网上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当即发动了身边的好朋友,到网上到处找讯息,四处打听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学校,后来找到一家江苏的学校。罗云带着几位医生朋友,租了大巴赶到这所偏远学校,为孩子们做体检,陪了孩子们一个下午,也带去了书本文具。

6年前开始,罗云就坚持去一家自闭症儿童公益机构彩虹笔参加志愿服务。即使工作很繁忙,只要不出差,每周六她都会去做一天助教老师,陪孩子学习画画。陪伴自闭症儿童需要很大的耐心,她却一点不觉得麻烦。

“当你能够帮助到别人,因为你做的一些事情,让别人有了改变,或是感到了快乐,这个时候你也一定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罗云说。

有不少人劝过罗云再嫁,婆婆也让她趁年轻再找个合适的,但她都会说随缘。“这个家从支离破碎到现在这么完整真是太不容易了,也是这两年我开始觉得日子过得不错了,我还是希望这种状态可以长久一点。”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