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育并举推进“红色堡垒”认知
2020-12-28 教育

走进静安区宝山街道青云路的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一面醒目的红墙就会映入眼帘——这是上海大学的遗址墙,墙上教师名录里刻着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等人的名字,学生名录则有李硕勋、杨尚昆等人的名字。同时该校也是青云广场的遗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工人和学生队伍就是从这里集队出发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深挖校史资源  自编“红色读本”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前身是上海市私立肇和中学。取名“肇和”,是为纪念1915年12月9日海军战舰“肇和”号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沪起义的壮举。自诞生以来,就带着红色的基因。2006年以来,该校先后被评为“红色闸北教育纪念地”、“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试点校”、“上海市纪念地点”等。

近几年,该校利用地利之便挖掘自身校史资源及校舍前身上海大学遗址青云广场旧址的红色历史,进行“红色堡垒”德育课程的探索。

“红色堡垒”德育校本教材不仅编入了肇和历史寻根、青云广场旧址寻根、上大遗址寻根等校史内容,也编入了师生们创作的诗歌、舞台剧剧本等内容。

最近,该校还着手修订了《“红色堡垒”课程读本》,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最新理论,完善了“红色堡垒”认知、“红色堡垒”研习、“红色堡垒”浸润三大子系列课程。

自创红色情景剧  区内公演获好评

在校园西侧的壁画长廊,一幅幅学生手绘本画卷,将红色瞬间一一再现,让人在漫步观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与历史对话的空间。该校师生的红色创作远不止于此。学校设计了学生“四史”学习系列活动,在开学典礼、每周升旗仪式上融入“四史”元素。举办了“喜迎祖国七十华诞、共铸六十青春梦想”的开学第一课;在升旗仪式上创设了由教职工、学生代表讲述红色故事的环节;在专家讲座方面邀请了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王健所长等一批党史、新中国史的专家为学生送教上门;同时结合学校传统的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持续开展了“红歌大合唱”、“红色经典电影”配音、“红色故事”艺术作品展示、红色情景剧MV录制、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创作征集、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红色家风征集、口述访谈红色英烈后代与校友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活动。

在庆祝六十中学80周年校庆典礼上,学生自创了红色课本剧《六十溯源——肇和起义》,“陈独秀与李大钊曾在这里畅所欲言构建民族未来;于右任与蔡元培曾在这里尽心尽力辅导莘莘学子”的台词书写了学校的光荣历史。

最近,该校师生还根据“红色堡垒”课程内容,联合创作、参演了红色情景剧《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的故事》,多次在静安区区域内展演,获得了多方好评。

设计系列活动  活化实践育人

“四史”学习不能仅限于校内。该校还系统设计了“红色堡垒”研习、“红色堡垒”浸润两大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开展红色研学人文之旅。以学校为起点“再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红色教育点的资源,前往湖州会馆上海总工会遗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遗址、市北职高暨南大学遗址和商务印书馆遗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三大后中央局机关纪念馆、刘长胜故居等,开展红色寻访系列活动,录制红色景点打卡MV、设计静安红色场馆攻略、开展课题研究、担任讲解志愿者等,培育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1922年10月,国民党人于右任等,在当时的青岛路青云里创建了上海大学。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在这里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活动。在那个军阀混战、风云激荡的年代,身处弄堂的上海大学虽然没有巍峨的校舍与完善的设施,却凭借着民主活泼的校风、投身革命的办学理念,赢得了“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美名,演绎着教育与革命双重变奏的乐章。这里汇集着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凝聚着一大批名师贤达,吸引了千百位追求社会进步、“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学子,也走出了多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牺牲的英烈。杨尚昆、张治中、王稼祥、瞿秋白、谭其骧、匡亚明、阳翰笙、施蛰存、戴望舒等都曾在这里就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下上大被迫停办,然而上大爱国荣校的精神却时时刻刻激励着在同一片土地上学习的六十中学莘莘学子。

记者 曹莹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