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开出了理发店!50件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公布
2020-12-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走进徐汇区天平街道的“邻里汇”,一号楼附楼底层挂着一个红白蓝灯,这可是个便民理发屋,单剪只要15元/位、洗发10元/位,师傅却是来自紫罗兰理发厅的老师傅,手艺一点儿也不差,社区居民们如今可爱来这里理发烫发了。

这个拥有社区食堂、理发厅、影吧、社区活动中心的“66梧桐院·邻里汇”,将邬达克设计的文保建筑更新为社区公共空间,聚焦“一老一小”满足居民服务需求,正是上海创新社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天,50件代表了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最新成果的案例向社会公布。

据介绍,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今年的征集自11月启动以来,共收到申报案例逾200件。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50件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案例脱颖而出,包括“十佳案例”10件、“优秀案例”20件、“提名案例”20件。评审专家认为,这些案例精准反映了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亮点和可行做法。

浦东新区通过打造“城市大脑”,横向整合各专业部门资源,在全市率先上线区级“新冠疫情防控系统”,实现了管理信息的“全域共享”,构建了智能闭环的管理体系。在今年疫情期间,这一案例攻坚了“急”问题。

徐汇区在寸土寸金的衡复风貌区建设了“66梧桐院·邻里汇”,黄浦区推进旧区改造和微更新、微治理,长宁区普及智能水表等智慧养老设备,闵行区从物业治理着手组建“红色物业”联席会议,上海农商银行发放超百万张定制的“敬老卡”。这是为老龄化城市谋划“缓”问题。

以理顺管辖权为契机,普陀区成立由多方共建的“楼委会”,结束了一楼“两管”的命运,揭开一楼“一服”的新篇章,直面了存在许久的“老”问题。今年以来,为避免外卖食品配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了三个版本的“食安封签”,发动保险公司、商场等市场要素的力量加快普及,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地方标准,让“封签”有“制”可依,破解了“新”问题。

还有些案例则关注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小区里的流浪猫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静安“以小见大”,以“自治金”的形式鼓励居民、第三方专业团队等形成合力,为流浪猫进行救治、登录领养平台,再由居民科学喂养,实现可持续的自治自理良性循环。相关经验已进一步用于帮困扶贫、助老助学、公共治理、社区发展等方方面面。

更有些案例探索“更大范围解决问题”。跨区域信用数据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两新”组织党建如何深入人心?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如何尊重“少数人利益”?面对这些全国各地都遇到的“共性”问题,上海努力寻求“最优解”,将行之有效的“上海经验”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