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近2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共绿地,将成为上海高品质“城市文化会客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世博文化公园将于今年与大家见面。记者今天从市规划资源局、市规划院获悉,这片近2平方公里开放共享的大型公共绿地,在规划上从“世博”“文化”“公园”3个角度进行诠释和演绎。建成后,不仅是一处可供观赏游憩、服务周边市民的公共绿地,更是一个开放共享、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打造后世博时代全新生态系统
据介绍,根据规划,世博文化公园建成后,将完善上海生态系统,构建黄浦江生态走廊上的绿肺核心。除保留的世博场馆、必要的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和园路场地外,规划将公园中110公顷用地用于绿化种植,占公共绿地面积的70%以上,锚固公园生态本底。其中,近90公顷用于种植3万多棵高大乔木,形成高密度中心城巨大的绿肺森林。
位于黄浦江畔,世博文化公园将挖掘水文地脉,重构肌理,让公园在历史的叠加中重生,打造随季节而变换形态的湖区湿地、星光草坪、七彩森林以及生态双子山,最终将世博文化公园打造成为后世博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生态系统。
根据规划,建设中将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实现生态自然永续。基于水动力研究,将黄浦江水引入公园,结合微地形塑造,打造循环净化系统,实现生态修复。对现状路网进行透水处理,对工业地表进行地形重塑,将混凝土地表回收利用,用于公园地形塑造,构建双子山,成为上海中心城唯一的生态山丘,最大程度实现生态与绿色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世博”精神作为公园之脉将得到延续。作为世博记忆的直接空间载体,充分利用4座世博保留场馆进行功能置换,引入先锋文化、生态展示、公园服务配套等多元功能。从世博旧址到生态创新中心,在保留工业构架和世博肌理的基础上,重新演绎,植入生态创新功能,建设温室和世博花园,实现承上启下的蜕变。
世博花园将被打造为生态创新展区,成为世界前沿生态风向标;建设世界花艺园,对标切尔西花展,举办全球园艺博览会;塑造弹性活动场所,分时、分区设置主题活动,让公园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游憩、娱乐的目的地。
同时软化世博分区道路,改造为线性花园,延续世博肌理。通过整合,规划形成一座“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公园。
成为城市重要公共活动中心
公园将以“文化”为魂。设置集城市形象展示、专业功能、市民日常活动于一体的文化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功能复合,体现上海“人文之城”全球城市能级。
未来这里将是上海城市重要公共活动中心。从公园整体功能策划和景观塑造出发,以三座高级别文化设施为核心,塑造多元功能复合的公园公共活动节点,让世博文化公园成为经典歌剧、流行音乐、潮流运动爱好者的欢聚乐园。
文化艺术中心策划以大歌剧院为中心,结合场地设计,联合打造森林音乐会、草坪音乐节、户外剧场等,构建黄浦江沿岸艺术高地和城市客厅。其中大歌剧院定位为集创演、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国际专业歌剧艺术舞台,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客厅。
国际马术中心规划打造成为中国首座符合国际顶级马术赛事标准的永久性专业赛馆。马术公园规划从公园交通组织、景观视线、隔离屏障以及高级别马术赛场空间需求等角度出发,明确核心的国际马术中心建筑功能分区,引导功能分时开放共享。
温室花园以保留的上钢三厂构架为基础,结合公园整体目标定位,策划室内外生境展示分区,将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和公园功能、景观、游憩场所设置有机融合,强调人的参与感,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成为景观最奇、水平最高的生境展示温室。
建筑将以中国语言说世界故事,实现文化融合创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打造“扇”形大歌剧院、“谷”状马术中心,依山傍水,与江南园林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打通地下连通道,解决轨交站点与建筑间的“最后一公里”。公园也将实现7*24小时开放共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