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结合”美术馆扮演何种角色?刘海粟美术馆给出自己的答案
2021-01-0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美术馆在文教结合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新年伊始,刘海粟美术馆启动了“美术馆奇妙日:改变的童年”的计划,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为刘海粟美术馆定位青年和少年艺术,所以他们的实践具有象征意味。         

这个“美术馆奇妙日”的计划本质上是一个展览,但关键词是“奇妙”,希望青少年能够领略艺术的奇妙,进而亲近艺术。展览汇集了来自上海16所中小学的百余位学生的上百件作品。为了体现“奇妙”,本次展览选拔了两位青少年策展人用同龄人视角和语言解读作品。而考虑到孩子们观展的便利性,此次展览的作品在展陈上均低于平常,有些展签还贴在地上。        

展览分为六大板块。比如“城市·记忆·故事”板块中,孩子们成了故事的导演,呈现他们经历的城市记忆。展览中,也可见到这一代青少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董家渡路二小的同学们此前在观看“百年上海设计”展后,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创作。如今展出的来自学生的作品中,大到刹车系统,小到社团Logo,反映出他们处理问题的逻辑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而展前课程中,同学们也初步理解了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尝试发现身边的需求,为他人设计解决方案。       

对成长在都市中的青少年而言,亲近自然也成了一件耗时成本高的事。今年的美术馆奇妙日项目邀请了多个学校来到美术馆,在展厅现场体悟刘海粟的“十上黄山”系列作品中的精气神,以现场工作坊等形式,通过自己的双手致敬祖国山川。在似与不似之间,学生作品与刘海粟先生倡导的形神气韵浑然合拍,一脉相承。        

“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以山水作画,习宋人‘卧游’‘神游’审美精髓,穿越传统笔墨技法,创造都市孩子们心灵的景观自然。”在主办方看来,美术馆的场馆教育以其固定资源(展览、馆藏)为基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课程体系,组成有战略性的系统化教学体系,为校园及青少年提供在现有课程体系之外触及艺术本质的路径,打开其艺术感知力与创造力、提升审美水平,缩短他们与艺术及艺术家的距离,可为学校美育作补充和升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