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建议:把45公里的浦江两岸打造成上海的超级文化地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资料图
“十三五”的收官之际,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成绩单如何?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体系应该如何实现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中国城市距离顶尖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多远?今天,中美学术团队在上海交大联合发布《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纽伦东巴顶尖全球城市表现优异,京沪稳居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评价前十。
每百万人图书馆数、 每百万人博物馆数、每百万人剧院数(含音乐厅) 、每百万人体育场馆数、每百万人电影院数、年演出场次、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带领科研团队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教授G.Thomas Goodnight学术团队联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分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各种统计标准,在不断完善、更新的基础上,进而给出一套客观、科学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收集统一口径的全球数据,针对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了第二轮全球评价探索。
经过实证调研和专家会议讨论,项目组选取50家代表性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评价,所有数据均来源政府官方网站、城市文化年鉴,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在本次发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旧金山、北京、洛杉矶、上海、首尔、柏林。
对于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徐剑教授认为,经过“十三五”的建设,上海已经在基础性的文化设施和整体布局上达到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标准,但和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著名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范围的城市核心识别系统尚未建立。上海要想构建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识别,关键支撑是核心文化产业的培育。
在其他全球城市已经领先的文化产业类别,后来居上非常困难。要想弯道超车,只有在未来的新兴领域抢先布局,成为领跑者。上海已在网络内容产业取得了竞争优势,这一领域不仅是上海核心文化产业培育的最佳突破口,而且也呼应“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识别。
此外,顶级全球城市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超级文化地标,文化地标不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间载体,它还是全球民众对城市的认知符号。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区域相比,上海现阶段缺少功能性超级文化地标。在已形成的外滩等文化地标区域,游客更多的选择是以建筑景观为背景进行拍照,而缺少可参与的实质性文化活动。
徐剑教授建议,在外滩已成为全球民众对上海文化想象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实现空间的延伸,依托网络内容产业的发展,把45公里的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上海的超级文化地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