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治”生活|和草木对话,在大地作画,“人机共治”留住“乡愁”
2021-0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原生态的保留与现代化的发展,乡野风貌与数字治理,会成为互相矛盾的“敌人”吗?在崇明横沙岛,可以找到答案。在这里,数字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紧密结合,共同留住了宝贵的一抹“乡愁”。

近千个“神经末梢”分布横沙全域

生态保护的背后是数字大脑的支撑

来到崇明横沙岛,第一感觉就是,空气都更加清新了。没有高楼大厦,到处是郁郁葱葱的乡野风貌,眼前的这些风景,却都暗藏“玄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岸一水其实都是可以和人“对话”的。

在横沙岛上,分布着近千个感知生态环境的“神经末梢”,它们定期将生态数据传送至岛内的“生态智联大脑”,草木的“絮语”便可以通过物联网传递到中枢大脑。“中枢大脑”就位于横沙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个全国首创的“生态智联大脑”里,排布着横沙全岛的水、土、林、气等各项生态指标清晰,大屏幕上,不断跳出一些数据,还有“大字报”——生态环境指指数。

横沙乡“生态智联大脑”工作人员李沈吉告诉记者,横沙岛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我们最好的时候达到过全球第五,平时AQI也都能保持在29-35之间。”

空气指数的维持,靠的就是“神经元”的分布。横沙乡这个崇明三岛中最“娇小”的岛屿所启动实施的“生态智联大脑”建设,目前已在全岛设置“水、气、林、土”共计百余个站点,近千个感知触点,这些触点就像“神经元”一样时刻记录着相应点位的生态指标。

水中的触点一般位于河底,太阳能电池板则露在水面上,监测溶解氧、水位、水温、氧化还原电位、PH、电导率等水质指标;土壤中的触点就埋在农田等各处,监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电导率、酸碱度、盐分、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每个触点上都装有数量不等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分别记录某一类指标的生态数据,近千个这样的“神经末梢”分布在横沙全域,足足的蓄电池可以保证阴雨天也能不间断地正常作业。

“每10分钟,传感器中搜集到的生态数据就会被打包自动发送到数据中心。”李沈吉说。“生态神经元”搜集到的生态数据,最终都汇总到“生态智联大脑”,一旦发现数据异常,数据中心就会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进行相应处理。

“比如哪里的水体出现了黄色污染,我们的河长们就能在手机APP上收到实时信息,然后他就会把任务指派给具体的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这个实时监测的数据库真的是我们保持生态的利器。” 李沈吉说。

城乡社会管理越来越精细化

“智能”背后离不开青年人的智慧

“智能”需要高科技的机器,更离不开人的智慧。

“生态智联大脑”的研发、科普背后有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青年团队。除了有像李沈吉这样的本土青年,还有不少外援。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俞黎阳就是其中之一。

从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他在崇明科委挂职了整整一年,“生态智联大脑”就是他全程参与推进的项目。“和在学校里相比,这是我可以将学术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如何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给百姓带来方便,提高政府的效率是关键。”

事实上,“生态智联大脑”是崇明探索实施城乡社会精细化管理的一小步,在试点的基础上,崇明的城乡智能管理大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新格局。整个平台功能包括5个基础功能和12大专题模块,生态监测、防汛防台、交通、市容、生产、客流、水系、房地、经济、应急管理、社会治理以及村居信息等全部纳入其中,实现一网通管。区一级平台下,还延伸到各乡镇、相关委办局、区属企业构建二级平台,并设置村居工作站,一张数据网让崇明三岛实现更精细化的城乡管理。

在城乡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设上,俞黎阳就下了大功夫。这是一个综合信息化平台,需要整合众多已有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数据,还涉及全区城乡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牵涉面非常广。为了做好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俞黎阳分两轮先后到20余家区级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开展了30余次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建设需求及相关系统现状,还前往浦东新区、徐汇区以及市大数据中心学习调研。“在崇明的挂职经历让我了解了政府部门的具体工作以及如何相互协调,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说。

“收集数据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进行数据整合。”在俞黎阳看来,首先要将各系统“打通”,把一个个独立的数据“孤岛”连接起来。随后便可以进行数据的融合,在精确的数据基础上展开各部门的业务整合。“比如遇到台风天气,突发情况的处理需要各个方面的信息。城乡智能管理平台届时就是一个指挥中心,整合崇明三岛的2万多个监控装置,在103平方米的大屏幕上能够随时调取人口、交通、地理等信息,使得政府能够实现‘一网通管’,应对突发情况和大型活动。”

村里人外乡人共同“自治”

挖掘乡土魅力让乡村发展焕发新活力

事实证明,数字化治理反而能更精细地保护生态,而原生态的乡土风貌也才是发展最大的底气。

在上海所有区中,崇明的特殊性不言而喻,生态岛建设为第一要位,横沙岛则是示范。正如《崇明区横沙乡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7-2035)》中所言,绿色发展、生态慢岛,保留原始乡野风貌、乡村生活、乡土文化,留住上海的一抹乡愁。在崇明,“乡愁”的气息就是不断被挖掘的大地的魅力,成为城乡更新中的关键词。

横沙乡丰乐村,因创意稻田画而成名。从2018年开始,丰乐村首次尝试打造“彩色水稻”种植基地,每年都会设计不同类型的水稻画主题。5月播下的彩色秧苗,经过2个多月的生长以及农技人员的不断修整完善,变成一幅幅创意十足的稻田画,也成为崇明独一无二的游览胜地。

2018年,丰乐村首试以“江豚找妈妈”为主题的稻田画,当时的稻田画面积只有30亩,当年吸引了上万游客来观赏;2019年,稻田画扩展至300亩,这次的主题是“江豚游历世界”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后有八九万游客前来打卡。2020年,稻田中除了江豚元素,还有将于今年在崇明举办的花博会主题元素图案。

“先是人工将图形勾画出来,再用机器插秧,最后再进行人工修补,让线条更加完美,画面感更加真实。” 最先提出在丰乐村尝试稻田画的,是2016年在这里建起了一家原初有机农场的年轻人尹凌煜。他曾去金山和日本求经,发现“特色”是最重要的。与做创意设计的朋友多方商议后,偶尔会在崇明江畔露面的江豚成为了稻田画的主题。

如今,丰乐村稻田画所在的区域被命名为海岛艺术田园,成为一个网红景点。不仅带来了游客,还拉动了当地大米、橘子、无花果、横沙糕、芋艿、山药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也为不少民宿、农家乐和农场带来客流。丰乐村的村民们感受到了农旅融合的前景,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河道阡陌干净整洁,村民们也自觉地打理房前屋后,绿植成荫,果实累累,一派田园气息。

无论是村里人,还是外乡人,大家共同的自治,让乡村焕发了新活力,也让村庄更宜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