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铁皮糖盒装载毕生心愿,150万元毕生积蓄诠释爱国情怀
2021-01-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一个铁皮牛奶糖盒,装载毕生心愿。四张存折加上一张银行卡,正好150万元人民币。今天,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这是我先生生前和我共同的约定,我们这么多年的工资积蓄,加上我们身后的余财全数捐给学校。”88岁的捐赠人刘杜珍老人辗转多方后才联系上学校,她自言自己的精力和记性一天不如一天,必须要尽快完成这件事。今天下午,这笔捐赠由刘杜珍老人亲手交到了上海交通大学。

 贡献卓著,生活朴素 

张良起(1923—2009),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控制论专家。

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是长兄。兄弟姐妹五人,有三人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两人考进浙江大学。他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交通大学助教,讲师。

从交大毕业后,张良起宁愿放弃上海电讯局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交大一时没有助教的空缺,他宁肯暂时去当中学教员,也要等待。建国后,张良起历任南京海军联合学校教员,军事工程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系主任、校长。

张良起还曾在1950年我国第一支雷达部队组建时,被派到军队里带领学生一起修雷达。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导弹控制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紧缺人才。

在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张良起带领国防科大的老师们借鉴母校上海交大“门槛高、要求严、基础厚”以及其它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国防科大的改革创新,几年下来,国防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令人惊讶的业绩,教学和科研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张良起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面造诣较深,领导研制成功两足步行机器人,填补了我国机器人研制技术的空白。他主编的《理论电工》《反馈控制原理》《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等书已公开发行。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良起不仅在工作中用共产党员的奉献与坚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活中也一直秉承党员干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他与刘杜珍二人生活简朴、勤俭耐劳,每日亲自下厨、粗茶淡饭。直到现在,刘杜珍的住处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搬家时购入的家具。

他还十分乐于助人,在生活上照顾条件困难的同事,起到了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表率作用。

 鹣鲽情深,不忘嘱托 

2009年,张良起因病离世,离世前,他就与刘杜珍约定好,身后把自己的节余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刘杜珍老人说,自己牢记张良起学长的遗愿,把毕生积蓄1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设立张良起奖学金的方式,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在她看来,自己的退休工资足够生活之用,这些钱能够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多增加一砖一瓦都是好的。

“张良起平时穿的都是军装,他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消费,他和我说,攒下的每一分钱都捐给教育事业。”为了满足他这一生中最后落叶归根的愿望,刘杜珍才搬来了上海。

刘杜珍还表示,在张良起去世后,曾缴纳的购房款65万元人民币待组织退还后,也将委托上海警备区杨浦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党委领导代为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资金用于追加至奖学金本金。她委托上海警备区第一干休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联系,并在干休所和交大基金会的共同见证下,分别于2020年12月15日和12月29日做了继承公证和赠与公证。

对此,上海交大师生深受感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认真设计,多次对接,把这份激励和感动落到实处。学校将张良起奖学金设立为留本基金,希望能有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加入基金,弘扬思源精神,培育祖国栋梁。未来,也将有更多的同学看到这些杰出校友的故事,把爱国奉献、饮水思源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首期张良起奖学金将用于奖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品学兼优、具备创新科研精神的博士研究生,助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每年共设立奖学金3名,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0元人民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