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十年游戏设计终获职业认定,“新职业”青年发展受代表关注
2021-0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视频

游戏特效设计师黄美有着十年从业经历,今年终于拿到了职业生涯中首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动画制作员三级”,原先,她这样的职业是没有一张被国家认可又和职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的。上海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职业”的诞生,这次两会上,“新职业”青年群体的发展,也成为了代表们关注的一个新问题。

 新职业青年年轻化趋势明显 

市人大代表许鸿蕨是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这些年来始终关注就业问题。去年两会她关注灵活就业的问题时,“新职业”青年首次映入视野。2020年她参加了一次上海团市委与普陀团区委组织的有关于“新职业”青年的论坛,对这个新兴的就业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疫情催生了在线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新职业也不断涌现,其中大量从业者都是青年。

“共青团那次面对面,让我知道了这些青年群体的需求,他们现存的一些困难和瓶颈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对这些新职业群体的关注。”许鸿蕨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新职业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里解决就业可以探索的新领域,面临的问题也很多,这也是她将这个问题带到了此次两会中来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实际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行业,也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但在我国的职业目录中却是新收录甚至尚未收录,比如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网约配送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也包括一些电竞游戏从业人员、网络写手、密室逃脱策划师等等。

以普陀区为例,辖区内正规就业的新职业青年年轻化趋势明显,18—25岁青年占相对多数,比例为 47.73%,大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占19.32%,研究生占5.68%。“这些年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去年疫情更是让从事这方面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基本上是青年。除了18—25岁的,剩下约有30%也在25—30多岁这样一个年龄段。”许鸿蕨告诉记者。

在这些新职业青年反映的普遍性问题中,有职业发展对综合技能的要求与单一技能现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企业人才培养成本高,行业与群体内部交流不够等问题。

因为是新职业,问题也很新。比如职业归属感的问题,社保缴费的问题,今后的养老问题等等,不同行业问题也不同。“像网络写手,最近就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快递小哥猝死引发的民生保障问题等等。”许鸿蕨说,还有很多新职业人群比如游戏从业人员,谁来认证他们的培训体制、职业资格,今后的职称评定等,很多困惑被摊在了这些年轻人面前。

 十年从业终获一证书 

摆在游戏特效设计师黄美面前的就是职业资格评定的困惑——工作十年,没有一张可以证明自己从业能力、职业资格的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对技能人才来说,是一种水平的认可。而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却有些跟不上脚步。很多新行当没有被纳入,一些老行当也没有被细分。

就比如网络游戏设计行业,在以往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就没有针对这一行业的相关设置。如果一名游戏设计师要评定职业等级,只能参照工艺美术类或者计算机类。“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认定方式,虽听上去都是美术,但区别其实很大。工艺美术的绘画可能是用矿物质颜料在石头上作画,而我们是用手绘板,画的是游戏里、动漫里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完全不一样。”市人大代表、上海波克城市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仁彬是从事游戏行业的,他发现公司的年轻人就遇到了这样的职业瓶颈,实际职业与评定匹配度不高,几乎没人会去申请这样的职业评定。

不过从去年开始,对于游戏设计师这样的“新职业”,开始有了更符合定位的职业评定。用人单位可以自主评价一些职业工种的水平,结合他们本身的岗位表现,作为一部分评价标准。从事游戏行业的波克城市也成为中国首批在上海试点的企业。

这个消息一公布,公司的年轻人都“沸腾”了。徐仁彬告诉记者,企业共有动画制作员(三级)13人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级)18人参与了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考试,共有30人获得证书。“有一个没通过,没通过的就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申请考核认定。”

黄美在做了10年游戏设计后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职业等级证书。“如果要去考工艺美术,素描、色彩这种,我们做游戏这行的其实很久都不用了,跟我们的职业关系度也不大,但这次就不一样,很贴合平时工作主题,拿了证书后,也让自己感受到了职业能力被认可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这个职业证书是被国家认可的。”徐仁彬告诉记者,在同行业内,这份职业证书也可以作为一种认定。目前,上海网络游戏企业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15.7万人,为了招揽和留住高技能人才,各游戏企业都绞尽了脑汁,这次的人才自主评定尝试,无疑为这一新兴行业如何认定人才技能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为试点企业,这样的职业评定“模板”会不断被优化,也将给行业其他企业做出重要参考。

 关注力度、尺度要更大 

作为从事新兴行业的青年代表,徐仁彬感受到,近年来上海市对人才吸纳的尺度越来越大,也开始对“新职业”青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与考虑,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从我身边的案例来看,除了新职业青年的职业认定,包括落户政策,2020年我们公司总共有近30位同事拿到了上海户口,是我们前5年的总和,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信号。因为年轻人不来,这个城市可能是没有未来的。”

而这样的力度、尺度还需要更大。对青年就业问题十分敏感的许鸿蕨代表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有关于促进“新职业”青年发展的建议。

在职业认定上,她建议要统一新职业从业证书发放,提高证书权威性和适用性。“新兴职业行业管理和行业规范尚没有有效跟进,有的新职业依然没有统一管理的行业性组织,有的没有建立起行业协会。新职业青年获得从业证书、培训证书、认证证书存在发放机构随意、乱收费乱圈占、缺乏权威性等问题。”她建议,要由相关政府部门,或由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行业协会,统一进行培训、认证和证书发放,提高权威性。

在她看来,作为新兴职业,应提高业务培训质量与企业用工的关联度。建议政府联合高校,对在读期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进行相应表彰和奖励,联合考试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对获得新职业水平考试证书的青年员工给予职业津贴。

许鸿蕨认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可以将青年群体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总体安排。人力社保部门充分发挥牵头和统筹协调作用,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共青团组织广泛动员和发动各类青年劳动者,开发针对实际需要,青年喜闻乐见的培训课程。

新职业青年的职业权益保障方面,她认为要从源头治理、法律培训、法律援助三个方面维护新职业青年的知识产权、专利权。“比如对于从事密室策划、网络写作的新职业青年,由于行业门槛低、商业保密程度差等原因,导致抄袭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职业青年的知识产权和行业的正常有序发展,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知识产权监督,对相关行业新职业青年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维权方式培训,通过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向相关新职业青年提供法律援助。”

随着从事新职业的青年越来越多,许鸿蕨还建议高校可以针对新职业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就业体系,为青年提供职业选择支撑,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可以加大新职业青年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力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