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设立网络屏障,给青少年上网“上把锁”
2021-01-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以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23.7%。也就是说,近2.23亿网民还在读书阶段。而从年龄来看,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18.3%,为1.72亿人。

尽管近年来不少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一些网络不良信息仍是防不胜防。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徐翔疾呼,要给青少年上网“上把锁”。

 保障青少年网络文明成为新热点 

徐翔是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校长,一直以来,他对青少年网络文明监管话题一直感兴趣。他认为,随着网络科技和数字化生活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上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    

为了撰写相关提案,徐委员查找了不少资料。据了解,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2015年5月27日《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有九成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且日益呈现出普遍化和低龄化的倾向。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处在一生中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易受网络的影响。

“现在很多平台都是大数据定向推送,而且一旦你无意中点过一次链接,就会给你发许多类似信息,形成‘大数据牢笼’,其中有不少信息压根不适合青少年。这些年来,青少年上网存在突出的问题,如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聊天室内容低级、庸俗,无节制上网并沉溺于网络,网上交友缺少自护意识,利用网络知识破坏网络秩序等。”徐翔告诉记者。

青少年正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内部的分辨力和自控力都相对较弱,网络环境对其影响是巨大的。徐翔指出,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为了提升点击率、关注率等利益,不断传播炫富、恶搞、仇富、好逸恶劳、侮辱先烈等内容低俗、三观不正等内容,成为“网络毒药”。网络平台本身应建立和完善的审核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净化网络空间、筛选有益信息的功能,甚至形同虚设。从网络文明监管上来说,应加强对平台审核机制的监管,明确审核功能。

他还指出,一些网络平台意识到对青少年的引导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以视频播放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观看适合自己和成长的视频资源。“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快速发展,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未长久更新或者升级,不能动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建议开发和建立有效的网络屏障 

徐翔建议,从政府主体责任层面,政府网信办等职能部门加强对网络文明,特别是是否有益于社会公序良俗、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进行监管。督促平台设立较为完善的审核机制。

他还建议,从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方面,文明办网。各网络平台设立网络文明责任人制度,特别关注青少年网络文明。从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出发,做好网络资源和信息的自身监管。建议开发和建立有效的网络屏障,对不良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可以考虑在中小学范围内,每年选一天,设立‘青少年网络文明日’,加大网络文明宣传力度,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和使用文明网络资源。”徐翔建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