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 使命如一|市人大代表姜锋:让青年学子对外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
2021-01-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就在上海两会召开不久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用多语种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此次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说,这样的过程,对于青年师生来说,就是认识历史、感受历史的最好途径,唯有此,激情不空、信念扎实。

感受建党精神,让激情不空让信念扎实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组成部分。此次,上外和一大会址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打造“中共建党历史多语种语料库”,推进建党初期历史档案文献的梳理与翻译,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和全球话语体系构建开展专题研究。双方还将充分发挥上外师生学者的外语译介、写作和研究能力,运用上外29个语种网站群等对外传播渠道,用多语种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

在姜锋看来,在讲好这样的对外故事过程中,青年们首先是应该有精神,有情感,有激情的,不简简单单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和讲述。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这恰是一种最好的认识历史、感受历史的途径,也唯有如此,激情不空、信念扎实。

“在今年四月之前,我们要完成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翻译,在今年‘七一’前夕把这个故事更全面地呈现给世界。目前,好多年轻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参与其中,资深教授们也会逐一把关。”姜锋十分期待这份即将出炉的献给全世界的“礼物”。

“其实,在那个时期,渔阳里、外国语学社等地,活跃着的都是年轻人。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站起来而义无反顾。”姜锋认为,那一代年轻人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种激发、激昂,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加激发起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已经不用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了,但当代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要有全球的视野,有世界的眼光,有深耕涵养于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念,有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世界的大同能够融合起来的情怀,青年肩头的责任其实很重。”姜锋说道。

思政育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年参与其中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外从创校伊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姜锋说,学校也围绕于此,在思政育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通过更多的形式和载体,让青年参与其中,浸润其中。

在首任校长姜椿芳的带领下,上外早期一大批校友进入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出版马列经典著作,为建构党的理论大厦作出卓越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上外秉持“多语种+”的办学理念,率先实施“多语种+课程思政”改革,将中国对外话语构建作为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的重要基础,主动承担起诠释伟大思想的时代重任,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改革发展故事。

姜锋介绍,近年来,上外将学校文脉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承相融合,将上海红色文化场馆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场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作为专业教学实践内容,培养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特色卓越人才。

继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排演了短话剧《渔阳星火》外,今年,学校还将全面梳理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通过专题展览等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同时,通过“红色历史学习、红色文本译介、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旅融合”等模式,鼓励学生在外语文本翻译、全球话语传播的过程中,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这些故事发掘出来后,我们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创意、文旅结合、艺术演绎、展览等方式,以更丰富的形式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精神的也是文脉的传承。”姜锋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