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红色文艺作品一定要送票?
2021-01-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分组讨论环节,市委党校海兴教学楼103教室内,来自上戏的两位委员——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和市政协常委、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影视学院院长厉震林并排而坐,交头探讨红色基因如何传承的话题。

就在上海两会召开期间,上海戏剧学院联合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前哨》在大麦网开票了,即将于2月7日上演。“不希望红色作品都是送票的,精良的红色作品照样能叫座又叫好。”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黄委员表露了这样的观点。

 黄昌勇  好的作品照样能赢得市场认同,获取关注 

据悉,《前哨》将展现九十年前的那个冬天与那腔热血,关于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联青年作家血洒龙华的故事。

该剧的编剧正是黄昌勇教授,他曾经以党课的形式畅谈剧本的创作历程,以及自己从该剧创作中获得的感悟与思索。

“当年有本刊物叫《前哨》,今天有台话剧叫《前哨》,壮别九十载,舞台迎君归。”黄昌勇介绍说,虽然是话剧,但呈现形式比较特别,演员们亲身融入故事中,代入感很强。从表现方式上,则通过四段影像,以故事片的方式娓娓道来一段段故事,特别将多媒体、电影的手法融进舞台。

“现在的90后、00后大学生最反感说教了,希望他们通过参与红色作品的创作,来了解那段红色奋斗的历史。其实这些红色历史题材从内容上说自带巨大的吸引力。”黄昌勇说。

“这次创作十分精良,从编剧到音乐全部是原创。现场还用了5.1声道的音响,集结了上戏的优秀校友,呈现高品质的艺术作品。”黄昌勇透露说,这部话剧已于1月24日在大麦网开票,他本人对作品十分有信心。“红色作品不该都是送票的。好的作品照样能赢得市场认同,获取关注。”

黄昌勇表示,近年,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诞生了系列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其中由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共同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轰动全国。除了文艺院团,艺术院校在此也是有所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先后创演了《狂飙》《军歌》《黄炎培》等舞台作品,打造了校园大师剧15部,其中12部已经搬上舞台,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1+N”创作模式。这些作品,在致敬大师的同时,达到了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有效提升了大学思政工作的质量。

 厉震林  在红色题材创作中鼓励艺术创新 

“我们不妨将脑洞打开一点。这几年流行短视频,未来可能就会流行手机电影。没准今后,电影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以前说到电影大家会第一时间想到影院,今后也许会成立智慧影院,再加入沉浸式元素,大家可以边吃饭边看电影。”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厉震林建议,激发艺术院校创新活力,加大传承红色基因力度,并提交了相关提案。“现在都在倡导数字化转型,红色文化若能搭上数字化的翅膀,就能传播得更快。”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厉震林就建议,现在传承红色基因,要更多地扩展到大学生层面,寻找他们喜爱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去年12月31日,徐峥回到上戏,偕同华为领导层与上戏学生共同探讨“手机影像科技如何为影视创作赋能”,探索手机电影问题,并设立了“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上戏奖学金。“如何运用青年感兴趣的媒介艺术样式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个值得关注并不断探索的命题。”

厉震林建议,在红色题材创作中鼓励艺术创新。以戏剧而言,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而使观众审美产生重大变化,现在已经到了探索和发展新剧种以及新样式的时候,就像历史上“西皮”和“二簧”产生京剧剧种一样,现在新媒体、人工智能与戏剧的结合越来越多,新剧种已经出现了端倪。“艺术院校是以创新为王,红色题材创作必然要变要新要美,成为新剧种、新样式诞生的引领作品。”

厉震林还建议,后艺术产品开发,要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重要内涵。设立创意工程师,将后产品开发纳入整体创意环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