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心对心,创新的营销课让上海财大学子走近“老漂族”
2021-01-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繁华的都市里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跟随子女离开家乡,来到现居地短期或者长期的生活,他们既没有本地户籍,也面对着新环境下的种种困境,操持家务和照顾子辈孙辈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人们把他们唤作“老漂族”。

对于“老漂族”,很多人刻板的印象是忙碌、孤独甚至焦虑,但只有真正走近这个群体,与他们面对面,心对心的接触和交流,才能真正发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本科市场营销课的课程作业要求,让00后学生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一群体。通过倾心交谈,深入调研,财大学子们用一部《黄昏漂流》的社会类短视频记录下了都市中的“老漂族”,这既是学子们的学习成果,也是社会的一扇窗口。将国情教育和三个自信融入专业课,用中国梦去激发年轻人的青春梦,这正是上海财大商学院老师们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对学子们的期望。

用内容营销驱除刻板印象

挖掘“老漂族”的精彩与期望

清晨时分便出门买菜、买早点,接送孙辈们上下课,一手操持着家务,为工作繁忙的小辈们减轻家里的负担,似乎一天忙到晚,无暇休闲。

当今都市老年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娱乐休闲越来越多姿,相比之下,仿佛“老漂族”是个另类。商学院的学子们在校内校外采访过不少人,他们对“老漂族”的印象往往绕不开这些观点:没有聊天的对象,没有娱乐项目,孤独和焦虑,身体状况不佳,生活压力很大……

事实真是如此吗?财大商学院这堂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让学子们真正走近了这个群体。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学校周边的社区,采用了街头采访的形式,并在采访前仔细听对方说的是不是上海话来筛选“老漂族”。

采访过程中,学子们尽量用更通俗更简洁的语言,减少采访的时间,这样采访到的人也相应的变多了。当然有些“老漂族”一开始并不是愿意配合采访,同学们琢磨了一些有效的沟通话术,并邀请一些有亲和力的小伙伴去和那些戒备心重的老人交流,这才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有些老人的乡音很重,大家就尽可能地选择与其同乡的同学进行沟通,对实在听不明白的,则在事后寻找同乡同学对照录音再进行翻译。

经过大量素材的收集,同学们发现“老漂族”这个群体远比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要丰富得多,他们中的有些老人确实因为语言的障碍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有些老人因为太过忙碌无暇参加社区活动,但同样有很多老人飞快融入这座城市,追求着美好的生活。他们也拥有着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脆弱、那样孤独,他们和我们一样,为了生活默默地坚强着、奔波着、拼搏着、奋斗着。

财大商学院的同学们将大量的采访素材浓缩成产品——一部记录都市“老漂族”的短视频《黄昏漂流》,展示了这个群体的痛点和困扰,提交了一份引人深思的“内容营销”作业。作为财大“莘”视界系列中的一部分,《黄昏漂流》不仅是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让这个“熟悉而陌生”的群体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兼顾“国情”与“学情”的课程

强化学子的就业力

事实上,完成这样一个课题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在实践一个课程改革——那就是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方案和想法,根据理论和调研完善方案和看法的PBL学习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法)。例如在采访的前期准备中,他们许多精力都放在了阅读文献和整理相关资料中,并据此有了初步的想法。可当同学们走出学校去采访那些老人时,才发现“老漂族”这个群体要比想象中更丰富、更多元,不能通过文献和其他资料里所描述的那几个词对他们一并概括。所以课程的中期与老师讨论后否掉了原有的方案,找到了“刻板印象”这个词,重新想出了一个新的调研和产品创意方案。

这种形式的课程,恰恰也是财大商学院对商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后呈现的一部分成果。具有22年教龄的叶巍岭老师表示,课程改革实现了“线上授课+大班交流+小班实践”的模式,视频《黄昏漂流》就是小班实践的成果之一。在学期的开始,22个小组同学都拿到了一个选题关键词,这些选题兼顾了理论学习和走进社会,通过和社会的面对面,和大众的心对心,推动大学生勇敢去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

叶老师认为,今天走进大学课堂的年轻人,他们在未来都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以对他们的培养既要有历史视野,也要有国际视野,还需要把国情教育和三个自信融入到专业课去,做到润物细无声,用中国梦去激发年轻人的青春梦。“无论是毕业后出国留学、在校读研还是直接选择就业,最终都要面对就业,所以培养就业力是课程的目标,而就业力来自于实践。”因此课程鼓励莘莘学子不仅要学好营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应该勇于实践,主动融入社会,才能做“有同理心的营销”,在深度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力”,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

这样的社会实践与校园课堂的结合,源于上海财大商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院希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同时鼓励学院教师大胆创新,将知识学习融入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