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沸了!“阳刚之气”和“女性化”如何定义?网友们吵翻了,专家说……
2021-01-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刘秦春

近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于1月28日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要加大提升体育教师素质能力的力度,适度改进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这条回复瞬间上了热搜,央视开通的一个话题引发了数亿网友参加讨论。对于“阳刚之气”涵义的解读,网友们争论不休。那么,专家学者们是怎么看的呢? 

频上网络热搜

网友热议“阳刚之气”和“女性化”

教育部在答复函中对于“女性化”的说法引发了网友们对“什么是阳刚之气”的热烈讨论,该热搜话题阅读次数达3.4亿,网友们各执一词,议论纷纷。网友们的意见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赞同和支持教育部的做法,一类质疑“阳刚之气”“女性化”的说法,另一类则讨论起两性气质和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多元化社会应该具有包容性,尊重差异。

其中质疑“阳刚之气”定义狭隘的网友认为“负责、勇敢、善良、温柔,所有好的品质都可以是所谓的阳刚之气,不是只有肌肉发达才可以。”还有网友认为“内心的阳刚胜过外表的刚猛”“不论男女都要培养责任感有担当,外表是否阳刚或柔美并不重要。”

质疑“女性化”一词用法是否妥当的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女性化到底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同时,也有网友评论道:“浩然正气不分男女!”“缺的不是男人味儿,也不是女人味儿,而是人味儿。”点赞高达17.2万的一个评论说道:“哪有什么男性化女性化,放下性别刻板印象,正视每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网友认为,男性一定要有“阳刚之气”的看法是社会加诸在男性身上的性别刻板印象,譬如认为男孩子要坚强勇敢不能“掉眼泪”,男孩子不该化妆玩洋娃娃的看法,都源于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性的一种剥削”“性别刻板会限制个人全面发展。”还有网友表示“除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外,任何事物都不应该被禁锢”。

央视也回应了网友对“阳刚之气”的讨论,认为“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

记者看到,“央视评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这一热搜的阅读量达7.1亿,该热搜话题下还有一段TED演讲视频很火,主角是名演员,他在演讲时建议“与其教会男孩子怎么利用自己的拳脚,不如重新定义力量、勇敢和坚强这些美好品质,教会他们怎么用心,怎么做一个好人。”

究竟何为“阳刚之气”?

受访者认为,阳刚没有性别之分

那么,在公众心目中究竟什么才是“阳刚之气”?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两位00后,三位90后。

00后荣同学是一名大二在读生,身为男生的他认为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热血、开朗、大方、自信等一系列个人魅力和优秀品质,都是“阳刚之气”,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阳刚”没有性别之分,女性也可以很阳刚。“只不过我们00后现在形容阳刚的小姐姐叫做‘飒’”。

同为00后的李同学也表示:“我眼中的‘阳刚之气’是一种坚毅的品质,例如用来形容兵哥哥,但‘阳刚’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肌肉,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处事果断、性格坚强。女性也是可以阳刚的。”

90后傅同学是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的一名研究生,他认为“阳刚之气”既指精神层面坚定的意志、阳光的心态,同时也指健康的体魄。

同为在读研究生的黄同学说:“我认为阳刚之气指一种坚强刚毅的品性和遇到困难不服输的精神,当然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我并不认为阳刚之气是男性所独有的品性,新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努力奋斗所呈现出的刚强品质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刚毕业不久的小许则认为,千万不能简单的凭借声音和外形去判断一个人是否阳刚,给他人贴上标签,这会对男性造成不小的伤害,他自己就曾被他人称作“娘娘腔”,久久不能释怀。

 == 对话专家 == 

“阳刚之气”的重点要落在精神内核上

关于“阳刚之气”的解读,记者专访了几位教育工作者。他们分别是推出申城首个“男孩女孩”性别课程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和一所小学的教师熊老师。

记者:你们是如何定义阳刚之气的?

丁利民:我认为“阳刚之气”的重点要落在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上。一个人只要精神内核是坚定、有担当的,只要他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自己承担责任,勇敢、独立,哪怕他某些行为模式是阴柔的,这个人也是“阳刚”的。

陆晓文:我们不应该纠结于一个完美的理论概念之争,而是要回归社会现实和现实生活,一切东西都要落到实处。“阳刚”应该同时指“阳刚”的内在和“阳刚”的体魄。

熊老师:在小学教学阶段,我们不会过于强调男孩子应该要怎样,女孩子应该要怎样。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孩子们胆量、担当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阳刚之气”吧。

记者:你们觉得教育部因何对该提案做出如此答复?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丁利民:我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所以不存在性别错乱、“男孩不男”的情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整个文化背景对男性的自我认同是会产生影响的,因此要从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

陆晓文: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荧屏上充斥着涂着口红抹着胭脂的“小鲜肉”男明星。我并非批判“小鲜肉”,而是担忧这是否会让青少年忘记男性的多元化形象,是否在青少年的心中,“小鲜肉”就是所有男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熊老师: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而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并未对青少年做出正确引导,让这群本就不能够接触到完整认知生态的孩子们陷入焦虑。曾有个长得瘦小、不爱说话的男孩很困惑,因为有人说他像女孩。他问我,“老师,为什么电视上的那些男明星沉默寡言就可以被人说很man?”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不知该作何回答。

记者:那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呢?

丁利民:首先,大环境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优秀“阳刚”内核的榜样,例如钟南山爷爷、郎平教练等等,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少年成长。其次,家庭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不当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再者是校园性别教育要妥当,不应当是去性别化的或者单纯强调性别刻板印象,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无论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性别认同,最重要的是孩子获得了成长,例如孩子努力成长为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优秀的人,无论男性女性,这都是一种成长。

陆晓文:青少年教育非常重要,重文化轻体育的教育是行不通的,体育本身也是有美感的,体育运动可以说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对青少年进行精神和体魄上的双重教育,简单来讲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当然,这里的“野蛮”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肌肉,而是指要有健康的体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刘秦春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