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一针一线守了42年,90岁裁缝即将关店
2021-02-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在顺昌路424弄的弄堂口,90岁的老裁缝王贤国一坐就是42年。

做裁缝的75年里,王贤国先后做过零工、时装店裁缝、上门裁缝。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放开,他就在顺昌路祥顺里弄口开了一间8平方米的裁缝铺子,成为当年卢湾区第一批7个个体户之一,缝补至今。

如今,顺昌路迎来旧改,王师傅的裁缝铺也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光,但老爷子并不感伤,他说,守着铺子缝缝补补了一辈子,终于能搬去大房子休个长假了。

  从宁波来上海打拼,他一做就是69年  

一台工龄30岁朝上的“蝴蝶牌”缝纫机,一台“飞人牌”老式拷边机、一张堆满布料的长案板,弄堂口这个不到10平方的裁缝摊,就是王师傅的露天“工作室”。

下午两点,戴着老花镜的王师傅刚给一件外套换好拉链,又将一条裤子摊在桌上,用划粉在裤腿上画下记号。“裁到这里是伐?”王师傅的上海话夹杂着宁波腔,说话时中气十足。

量好尺寸,王贤国拿起剪子,动作麻利地开始剪裁,随后踩着那台老缝纫机,娴熟地缝起裤边,再熨烫平整,不出半个小时,裤子就改好了,这单10元。

年轻时,王贤国在宁波一家西服店拜师学艺,量、剪、缝、熨样样学,慢慢学到手。1952年,21岁的王贤国离开老家宁波,来到上海寻找发展机会。

上世纪50年代,刚刚建国后的上海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作为全国的服饰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趋向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仿效。 

女士西装,是王师傅的拿手绝活。他在城隍庙的时装店当过裁缝,也曾给客人上门做衣服,“以前一做就是一身,要花好久唻,现在做不动啦。”

说话间,一位东华大学的老师慕名而来,说是前一天半夜在微博刷到了王师傅的裁缝铺,起床后就专程赶来了。

不过,这位老师可不是来补衣服的,而是来搞学术的。她觉得老爷子1952年就到了上海,铺位又和老百姓的生活如此接近,一定对服装样式的变迁特别了解。“我们想以服装作为一个切入口,从老裁缝的视角看看这座城市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他迎来人生“高光时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贤国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那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的变迁最先体现在衣着上,买布料、添置新衣,裁缝制衣曾经风靡一时,小铺子也因此生意兴旺,弄堂口甚至排起长队。“人多的唻,从早排到晚。”为此,王师傅还手写号码牌,发给排队的客人,场面可谓是盛况空前。

1980年前后,沪上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个体户。政府鼓励,王贤国就在自家弄堂口摆了个裁缝摊,加入到了个体户的行列中。当年卢湾区第一批的7个个体户,他就是其中之一。

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早已泛黄,注册日期定格在了1997年。“这个营业执照是我后来去换的,最早那张已经找不到了。”

靠着好手艺,王师傅缝缝补补地养大了四个儿子,如今他和老四一家住在弄堂深处一间二十几平米的房里。

几十年来,王贤国的一双巧手,不知道缝补了多少街坊邻居的衣服。开的时间久,大家都和“老王”成了朋友,即使没有衣服要改,出入弄堂口时也经常聊上几句。

“老王耳朵不好,但眼睛伐要太灵哦,穿针引线都不在话下,老结棍(厉害)了!”73岁的张爷爷住在隔壁弄堂里,和王师傅是老熟人了,“我们改个衣服都找他的呀,从他开始摆摊我们就认识了,四十几年唻。”

张爷爷说完还不忘打趣两句。“侬现在是红人唻,出名唻,都要寻侬。”王师傅放下手中缝到一半的裤腿,笑骂道,“侬勿要瞎讲八讲!”

街上熙熙攘攘,弄堂人来人往,只有王师傅踩着缝纫机守在弄口,穿针走线40多年,缝制的衣服温暖了一代又一代。

  裁缝铺的最后时光,他说没有遗憾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场内五颜六色、款式各异的服装应有尽有,买衣服的人多了,做衣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昔日门庭若市的裁缝店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王记裁缝铺”的绿色小招牌仍然挂在弄堂口的贴门上,但功力深厚的王师傅,也只能接到“修修补补”的活了,缝拉链、改尺寸、剪裤脚成为主业。好在老主顾多,收入尚可,“多的时候七八千,少的时候两三千。”

即使已经90岁高龄,王师傅还是每天出摊,早上9点营业,晚上6点收摊,冬天就提前到5点下班。降温时,王师傅把用四张厚毛毯做成的帘子一拉,弄口的穿堂风被挡得严严实实。中午,家中小辈把饭做好,给他送到铺子上,王师傅随便扒拉两口,也不休息,就又“哒哒哒,哒哒哒”地踩起了缝纫机。

一位住在附近的年轻人匆匆赶来,拿出一件上衣,要求把袖子改短,说完就拿出手机要付钱。王师傅一撇嘴,指指墙上“无微信,付现金”六个大字,客人掏掏口袋,只能让老裁缝先做起来,他要回家取个现金。

“没办法,年纪大了不会弄呀。”王师傅也很无奈,年轻人大多习惯用手机付款,他只能在墙上贴一张A4纸,提醒客人这里只收现金。

如今,百年顺昌路迎来旧改,截至2月4日,建国东路70街坊房屋征收签约率已达99.71%。

裁缝铺也已经走到了最后的时光。“陆陆续续都搬走了。”王贤国说,“不过还是有很多老客人会回来看看,唠唠嗑。”

问及以后是否还会重新择址再开个裁缝铺,王师傅摆摆手,“不唻!做了这么多年了,该让我好好休息休息了!”

即将告别开了四十多年的铺子,老爷子却很洒脱,他已经想好,搬到大房子之后,生活舒坦了,他还是想和家中小辈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最好还能经常出去走走,看一眼那些守着裁缝铺时没空欣赏的美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