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我为什么要为红柯以评立传——《丝路骑手:红柯评传》创作谈
2021-02-21 生活

韩春萍

2月24日,是红柯老师去世三周年。在这之前,我的《丝路骑手:红柯评传》出版了,这是对老师的一种交待,也算对老师的一种怀念。红柯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却把10年的青春时光留在了天山脚下,虽然后来回到了故乡,他魂牵梦萦的还是大漠戈壁。如今,他又在哪里呢?他会不会在想,我为什么要为他以评立传?

学术漫游与精神对话

从小学二年级读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文学就一步步将我带向了辽阔,这诗意的历险让我有幸与智者和仁者进行精神对话,因而我的生命隐含了一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情结。我至今还记得六七岁时初读陈伯吹先生《阿丽思小姐》的那份激动,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那是对话的乐趣。《阿丽思小姐》就是中国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我记得阿丽思小姐和动物们的有趣对话以诗歌的形式穿插在故事中,让我既沉迷于世界的奇妙,也被这富有韵律的对话声音所吸引。我生命之初喜欢的文学作品除了具有跨越不同空间的探险精神,也具有诗意的对话性,那种对话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我耳边,后来甚至因为一次我与文学的对话正式踏入了文学研究的大门。

我大学本是英语专业,考研报名的那一天,在朋友的鼓动下也跑去报名。在这之前从未做过考研准备的我,开始了跨校跨省跨专业的冒险。记得研究生复试时的笔试题目要求写一篇评论,题目是《学术漫游与精神对话》。我写了一篇爱丽丝漫游文学并与作家对话的童话小说,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在做一件决定命运的大事,只记得沉浸在了与文学大师的对话中,他们的作品发出声音邀请我敞开表达。出了考场我感到无比满足,能不能考上没有关系了,重要的是我进行了一次精神对话。

这篇考场上的文学评论最后赢得了导师的赞赏,认为我有研究文学的天赋。后来我意识到这次考试是我进入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仪式。这个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故事结构对应着我内心的一种情结,文学于我而言是满足好奇心,是探索人探索世界的对话方式。经由文学我得以和他人和世界展开精神对话。正是文学的这种超越性充满了无穷魅力,我阅读作品时对其中的对话性非常敏感。一个作家,他是故事掌控者,还是包容的对话者,作品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气息。前者的不容置疑容易把人带入狭隘,后者则容易显得混沌,它更像世界本身。因此走进对话型作品,让人有参与建构的冲动。红柯的作品就是典型的对话型作品,那种自然而然的混沌,衍生出了多种可能性,召唤具有冒险精神的读者。

“中心”与“边地”对话

我深入对话的第一位作家便是红柯,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对话性,他的文字是口语化的描述性的,混杂着方言和各种奇特的比喻,因而他的作品隐含着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声音。那是一位激情飞扬的、手舞足蹈的、口若悬河的,时而歌吟、时而讲述的故事的歌手。什么样的人才能保持如此高的表达激情,又是什么对象让他将这份激情保持了几十年而不变?这是我非常好奇的。在北方草原大漠只有那些史诗艺人才能进入如此出神的讲述境界并且能把这份激情保持一辈子。史诗艺人不仅在讲故事,他们的一次次讲述伴随着一次次的自我确认,那是信仰的、自我的认同建构。这种讲述激情在当代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红柯精神上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让他像史诗艺人一样开始了神圣的讲述?我像爱丽丝一样,开始了对红柯作品的探索之旅。

《丝路骑手:红柯评传》这本书以评立传,精读了包括红柯早期诗歌在内的几乎所有作品,并且以红柯的创作心理发展和作品的风格变化过程为主线,勾勒出了作为丝路骑手的红柯的文学生涯,强调了红柯对丝路沿线多民族文化的创新书写,以及红柯作品对新型的民族文化人格构建所做出的贡献,也分析了红柯借鉴丝路沿线民族民间文学,为西部本土的现代派文学所做出的重要探索。

红柯的文学书写和影响如果用一个意象来概括的话,我觉得是“丝路骑手”。

作为丝路骑手的红柯,他首先是一个当代作家中的开拓者,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关中,一路向西,他的大文化视野和拥抱少数民族文化的胸襟值得人们学习。边疆不再遥远,不再陌生,这是值得去探索,去对话,去学习的。用红柯的话来说,这块区域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潜意识,它沉睡得太久了。其次,作为丝路骑手的红柯,他还是一个信使,是一个从探险之旅带着启示归来的人。他带来的启示就是内地与新疆多民族文化之间对话的结果,就是对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的重新发现。

对话场中的“故事的歌手”

故事的歌手是对史诗艺人的称呼。红柯不管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述,语速非常快,并且化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方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而且动作性的词汇多,比喻多。给人感觉讲述者是一个滔滔不绝的、沉浸在神奇体验中的人。这和史诗艺人讲述史诗的神圣体验非常相似。这后面体现的是红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红柯远去新疆10年,他从远方带着启示归来。他是走入少数民族文化内部的体验者,而不是评判者和猎奇者。因此他的作品跟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气质非常相似,反而跟其他的新疆汉族作家的作品不太一样。

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渴望与人们分享,渴望带来对话。这种渴望背后有一种对自我确认的需要。新疆,不仅是地理上的,文化上的,也是中国文学长期塑造的边疆想象,那是中国文学中的诗和远方,是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地方,是英雄的锤炼之地,这让红柯对新疆有表达不完的激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对于红柯是一种成全,让他成为讲台上的富有激情的讲述者,让他可以将在新疆的历险、文学上的探索和文化上的体验自由表达。但是完全的独创性的表达只有文学才能成全。红柯早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激情就来源于此。

红柯的新疆,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展开对话的文学世界。他笔下的人物都活动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基本上都是些迁徙者,包括早年奔赴边疆的逃亡者,也有后来的军垦老兵、知青、内地大学生和打工者。这样的小说主人公基本上都是边缘人群。红柯重点写他们身上昂扬向上的英雄一般的人格。这种人格是在和大自然及不同文化的对话中磨砺出来的,是开放的、包容的、充满着诗性智慧的人格。在红柯看来他们活得自在、自由、青春、健康。我称之为觉醒者型文化人格。他们与大自然之间可以自由无碍地对话,甚至在人的心理体验中动植物具有的灵性能够扩展人的体验,让人感觉与天地万物合一,从而超越自身的渺小与孤独。而且在天高地阔中,人们卸下了身上的阶层的和民族的种种标签,活出了本真的自己,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互爱。在红柯的这个可以自由对话的文学世界中,人和所有的动植物一样,都有本质上的高贵和平等。这种理想的生命境界既是开放的,又是和谐的,因而让人感觉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后来因为红柯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转化为新的文学经验,促使他将对话渴望逐渐转变成了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精神对话,象征的是陕西和新疆、中心与边地两个世界之间的文化碰撞,体现出来的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叙事。从2004年长篇小说《大河》开始,红柯的这种执着而沉郁的对话激情,一直持续到最后一部小说《太阳深处的火焰》。红柯看到他的来自两种文化的主人公,尤其是代表边地文化的女主人公来到中原地区,他们之间的对话并不是平等的对话,也没有完全达到相互救赎的目的,反而是带着旷野气息和自然精神的对话者,如吴丽梅死于能量的过度消耗。这象征的是红柯对中心与边地文化之间对话失衡的某种绝望。

作为奔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丝路骑手,红柯处在两种文化的中间位置,正是这个中间位置营造了一个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场,其中两种文化视角的对话,往往体现为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对话。这个中间位置让红柯可以入乎其内,又可以出乎其外,让他看见新疆,让他得以抓住丝路沿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方式。但也正是这个中间位置,给他带来了读者接受上的尴尬。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频繁碰撞的时代,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家乡“在路上”的时代,红柯以文学促进对话,率先以文学大规模书写迁徙者,他的文学探索具有超前意义。

红柯丝路骑手身份的确定

对于一个有意建构对话场,始终处在对话中的故事讲述者,红柯的小说包含着不同文化眼光的交汇。那么,认识他,描述他,评价他,就必须把他置于作品建构的对话场中,与作品展开对话。

作为丝路骑手的红柯,首先是红柯的一种自我身份认同,这种心理变化是在作品中的,只有解读他不同阶段的作品,才能追寻到他的心路历程。其次,丝路骑手是读者对红柯的一个心灵意象,这需要通过阅读作品来确认,而不是通过文学之外的事件做出定论。在文学之外只有一件事,被研究者反复强调,那就是红柯曾经远去新疆定居10年。但是远去新疆定居过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丝路骑手,红柯是如何成为丝路骑手的呢?这显然取决于他的内在自我确认过程和读者对他的心灵意象。而这两种层面的身份认定都需要在内地与新疆、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场中逐渐形成,经由读者不断确认,逐渐呈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对红柯立传,尤其是对他丝路骑手身份的确定,和一般的作家评传完全不同。《丝路骑手:红柯评传》“评”的成分更多,“传”的成分少,原因就在这里。如若认真读了红柯的作品,如果深入地跟红柯作品产生过对话,我们就知道批评家和作家,作为对话的双方,是沉浸式的,是平等的关系。批评家如果抽离出来,就意味着在对话之外。如果在对话之外,做不容置疑的判断,以此赋予自己评判权,我认为这种权威会破坏红柯丰富的文学世界。我也深知批评家的个人视角都是有局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将红柯置于对话场中,让所有阅读这部《丝路骑手:红柯评传》的人也参与对话,用心灵感受红柯作品的主要精神特质是什么,作为丝路骑手的红柯到底是怎样的?写作前做如是想的我,明显感觉身体里的爱丽丝复活了,她说纵然这是一种冒险,何不尝试让这本评传变成一个对话场,让多种声音参与进来?于是这本评传就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

(《丝路骑手:红柯评传》,韩春萍著,2020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韩春萍,笔名韩翼之,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学与影视,并担任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著有文学专著《烽火保育院》和学术专著《丝路骑手:红柯评传》。)

韩春萍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