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一核”核心功能要做硬做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已经为我们绘就了一幅蓝图,“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的核心功能必须要做硬做强,‘核’做好了,才有能力集聚各种资源,增加流量,为‘两带’服务,助力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形成新发展格局。”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说。
要做好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三化”
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面积达到700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域范围2100平方公里。为什么这个承载国家战略的国际开放枢纽会“落户”大虹桥?在王思政看来,这是虹桥地区良好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现状决定的。
“国际开放枢纽选在虹桥地区,非常好地体现了承上启下,因为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是上海乃至国家的枢纽。”王思政说,虹桥有我国最早的三个枢纽机场之一——上海虹桥机场,当年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对外的唯一空中通道。改革开放后,上海在西面成立了三个开发区,虹桥开发区又是其中之一(另两个为闵行开发区和漕河泾开发区),“这是当年上海乃至中国最好的三个开发区,当年虹桥的定位就是开放型、枢纽型,后来上海的外经贸委、外资委也都搬到了这里,这里有很好的历史积淀。”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年,虹桥地区又有了很好的新的发展。“比如,进博会的大平台,不仅仅是目前唯一一个进口贸易平台,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虹桥经济论坛来还要争取打造成中国版的‘达沃斯’,让世界各国的政要、专家、企业家在这个平台上讨论未来的发展。此外,虹桥地区有很好的硬件设施,有全世界最大的、各种交通方式汇聚一起的交通枢纽。”王思政认为,国家要打造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枢纽,既有历史积淀又有很好发展现状的虹桥地区是很好的承载地区,“理应让这个区域有更好的发挥、未来承担更大的功能。”
王思政表示,作为具体的配套政策,后续将有一系列的政策会陆续出台。对各个相关区来说,未来都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在细分的领域里会有很多内容,也是要竞争的。”他认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中“一核”的核心功能必须要做硬做强。具体来说,要做好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三个化”。
“市场化就是政府主要还是营造环境,起到动员、规划、政策配套推动作用,真正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主体是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来做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王思政说,国际化就是要对标纽约、伦敦等国际一流的中央商务区,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来建设;法治化则是,市场经济向高端发展,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发展,对法治化的要求水平更高,上海理应要在这方面率先探索。“这‘三化’做好之后,才能形成‘五流’,即货物流、资金流、服务流、人流、信息流,才能在新的枢纽平台上放大增量,最后形成新的能量,打造成‘极中极’。”
虹桥商务区将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标志性区域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成后,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带来什么样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认为,对上海来说,从市域空间格局看,虹桥商务区是未来上海“两翼齐飞”的重要一翼,将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起,发挥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区域,也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乃至长三角的新地标。
从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看,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一个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CBD),虹桥商务区加快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产业经济集群,建成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同时在金融、科创等方面发力,发挥区位优势可以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流域甚至全国。
张学良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几大国家重大战略与重大规划的叠加点,在虹桥商务区这一“点”,北向拓展带、南向拓展带等多“线”,以及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区的“面”,点、线、面相结合,地理空间位置独特,有利于上海与临沪地区的进一步联接与合作,提升上海的聚集水平与服务能级。
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方面,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的虹桥开放枢纽地处长三角腹地,与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嘉兴、常州、南通等地)距离均在300公里之内,是上海连通长三角的桥头堡,是长三角咽喉之所在;同时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西大门,紧邻上海中心城区,又背靠西部各郊区,腹地广阔。可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集聚效应是虹桥商务区的核心优势所在。
而对虹桥商务区本身来说,这里是上海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在上海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虹桥商务区作为建设中的国际中央商务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统筹生态空间、公共服务、综合交通、智慧城市等建设,必将承担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在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对于北向拓展带与南向拓展带的地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