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传承非遗,可推动残疾人非遗居家就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边是需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项目,一边是残疾人这样的就业困难群体作为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渴望真正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不能将之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今年全国两会上,“推动残疾人非遗(手工制作类)居家就业”,将是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国际集团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准备提交的代表建议之一。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关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即使行动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力、创造力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尤其是2020年年初突发疫情的情况下,残疾人为主的就业困难群体+规范化的居家就业模式将是一次全新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王伟认为,在此过程中,一些手工类非遗项目与残疾人居家就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体现实效性、公益性、推动性。
“希望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力量,帮助残疾人通过学习、实践、钻研,继而依靠自己的灵感和智慧创造出高附加值的非遗作品。这样既可以自食其力地获得报酬、保障自己及家庭的基本生活,又是对非遗项目有意义的传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非遗项目的传播、传承发挥作用。”王伟觉得这一模式行得通。
她以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为样本,建议推广这一模式。“这个促进中心就是以竹编艺术为载体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民非组织,创作的主要产品是瓷胎竹编和竹丝画等,真正实现残障人士的平等、参与、共享。”
据介绍,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已在普陀、静安、松江、宝山等区建立残障人士居家就业示范点,曾先后扶持20多名残疾人就业,目前仍在从事居家就业的有10余人,在市、区残联的支持下,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先后与5人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就业。
由此,王伟建议,通过政府给予各类补贴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参与特定非遗项目,引导非遗传承人或者残疾人工匠通过建立工作室的方式进行培训和传播。
“非遗传承人或者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的工匠大师(包括残疾人)可以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带动更多的个体参与到非遗保护项目,财政部门则可以参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模式,对于这样的工作室予以资助或者补贴。”
王伟指出,人社、民政等政府部门也应共同发力,发挥叠加政策的组合拳效应,并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残疾人居家就业项目,并为残疾人创作的非遗作品提供展示、交流的场地和机会,为残疾人非遗作品打开销路,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在王伟看来,这是对非遗的一种活化传承,更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有助于营造推动各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