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雷锋班班长讲解老物件,“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仍在续写
2021-03-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郭容/视频

一个为民服务的背包、一把老式理发剪刀、一台从湖南寄过来的缝纫机……今日,武警上海总队执勤四支队十中队雷锋班的90后班长汪维巧向年轻战士们讲解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培训战士们的为民服务技能。十中队传承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良传统,风雨无阻地坚持每个月20日来到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已经持续了37年。这些为民服务的老物件见证了为民服务的传统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一件件“好八连”的“宝藏”物件 

90后班长向00后新兵讲解服务工具

“这台缝纫机可不一般,是位家住湖南长沙的女士听说了十中队每个月开展为民服务的活动后,特地寄过来的。”今日,90后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四支队十中队雷锋班班长汪维巧向00后战士们讲解为民服务的工具,并对新物件进行示范讲解,培训新人。

很多上海市民都知道,每月20日,繁华的南京路上就会出现一道特殊的风景。为了延续“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良传统,中队从1992年组建之初,就把每月20日作为为民服务日。这天,中队官兵们会走上南京路,义务为群众理发、修伞、补鞋、测量血压。

伴随着传帮带,在一次次传承中,工具在更新,服务更贴心,不变的是战士们为民着想的初衷。“眼前的超声波清洗仪器是用来清洗手表和首饰的。如今用的理发剪刀也比老版剪刀更易修剪发型,柔软的海绵垫代替了曾经的硬毛刷。”汪维巧手里拿着一套修手表的工具回忆道,有位战士入伍前学过修手表,于是主动提出增加一项为老百姓免费修理手表的服务,满足市民的修表需求。

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南京路上的为民服务暂时中断。中队的官兵趁着这个空档期抓紧时间培养后备力量,把为民服务的技术锻炼得更加过硬。为民理发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谈及理发服务活动,00后雷锋班战士杨龙回忆道,最初学习理发的时候,他的技术难免有些生疏。“当时我就和室友相互练习理发,我就想着技术好了,服务就能更好。熟练后速度就能达标,才能服务更多的市民。”

一封封字迹歪歪扭扭的特别来信   

武警定期慰问智力残障的“孩子”

记者看到了一封封字迹歪歪扭扭的来信,信中写道,“汪维巧你好,我很想你,我们要搬家了。”这封信的写信人是“阳光之家“的乐乐,虽然出生于1982年,却因患有唐氏综合症,智力仅相当于7岁的孩子。原来,2011年,十中队与驻地附近的黄浦区黄河路“阳光之家”开展共建,每逢节日,武警官兵都会前往“阳光之家”慰问照顾这些智力残障的“孩子”,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

虽然这群孩子肢体动作有些笨拙,但是每当武警战士们来到“阳光之家”,他们都会兴奋地冲过去一把抱住战士们。玩益智小游戏、教慷慨激昂的军歌……有时孩子们比划的手势有些难以看懂,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但是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汪维巧注意到这些孩子们对唱歌特别感兴趣。一遍遍反复后,这些孩子甚至能哼出《团结就是力量》等军歌的旋律。

自从武警战士与“阳光之家”共建后,乐乐每天都在期盼,武警哥哥什么时候再来?由于任务繁忙,武警战士们已经有一个半月没有去看望孩子们了,又恰逢“阳光之家”搬家,乐乐担心武警官兵以后找不到他们。于是她向老师要来纸笔,毫不掩饰心中的想念:“我很想你,今天你们有空来陪我们吗?”

对乐乐这样的唐氏综合症患者来说,写字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她觉得,写给武警官兵的信一定要漂亮,写了五六次才满意。她还耐心地绘制了一张向日葵,那是汪维巧第一次来时送给她的礼物。乐乐不会贴邮票,这封信是老师特地送到中队的。汪维巧坦言道,看到信后,他鼻子酸酸的,能被一个“孩子”如此信任和思念,也出乎了自己的意料。

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市民,武警上海总队执勤四支队十中队官兵拓宽了为民服务的范围。如走进黄埔区老年公寓照料孤寡老人,以及为社区各孤寡老人家中送温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今年春节与老年公寓孤寡老人的线下互动调整为线上送祝福。虽然陪伴的形式会变化,但那份关心老人以及智力残障儿童的温暖不曾改变。

 ▼ 对话 ▼  

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承诺

记者:你在南京东路为民服务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汪维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老伯每次都会等到为民服务全部结束后, 才和战士们一起离开。后来在交流中,我才知道这位独居老伯曾经住在南京东路附近,如今家住宝山。每到服务日,老伯都会坐最早一班的地铁来到服务点。他告诉我,他的子女不在身边,孙子也在当兵,因此看到我们就感觉看到了家中的晚辈,特别亲切。也因此,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民服务中去。

记者:你身为00后,在雷锋班为人民服务和今天聆听讲解时有哪些感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杨龙:在实际行动中,才能更好地体会为民服务的含义,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在今天聆听讲解时,我更深感到身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为人民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今后我将继续带着一份使命感服务人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一次便民服务时,突然下起了雨,我们站在帐篷外帮市民剪发,身体有些被雨水打湿了。看到这个情景,有市民主动为我们撑伞,这让我们特别感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郭容/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