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孩子》主创,导演:这部剧不只是忆苦,更多的是思甜
2021-03-1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东方卫视将率先重播电视剧《国家孩子》的消息传出后,也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通过上海广播电视台,采访了该剧的众主创,大家共忆这部暖心之作的创作历程,依然心潮澎湃。导演巴特尔告诉记者,这部剧讲述的故事,“不只是忆苦,更多的是思甜。”

该剧以小忠(朝鲁)、小鱼(通嘎拉嘎)、谢若水和黄小仙(阿藤花)这四个由同一趟火车运到草原的上海孤儿为起点,讲述了他们从黄浦江到大草原这半生的命运。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国家孩子》制作班底阵容强大,由著名导演巴特尔担任总导演,获得“白玉兰”最受媒体关注奖的柳桦任编剧,创作出《向天再借五百年》等多个经典作品的金牌作曲人张宏光及作词人樊孝斌也参与了本剧主题曲的创作。《国家孩子》由实力演员傅程鹏、杨舒、徐洪浩、王梓桐领衔主演,熊睿玲、卢勇、霍尔查、赵思源、刘小锋联合主演。这样的阵容,体现了《国家孩子》想要表达的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影视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洞察和展望。

另外,记者获悉,为进一步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上海广播电视台也将在庆祝建党百年期间,播出《光荣与梦想》《功勋》等系列献礼剧,见证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

▎导演巴特尔

真实的事件,创作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最终的呈现,这个故事不只是忆苦,更多的是思甜。不仅表现了草原父母对孩子的厚爱,也表达了成长以后的孩子,对草原的奉献。

在草原拍摄最大的困难是气候。一年绿色草原只有一个半月,要表现几十年的春夏秋冬,没有绿色的草原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开机的时候,仅有半个月的绿色时间,所以只能白天黑夜地赶。

90多天的拍摄时间,炎热时开机,风雪到了就停机——这是草原的气候。特别是刮起大风的时候,把人可以吹着走。寒冷使演员无法开口说话,有些台词只能到后期配、补。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碍大家为讲好这个中国故事而迈出的脚步。

▎编剧柳桦

这部戏在剧本阶段叫《苍穹下》。我第一次去内蒙草原采访他们,从蒙古包出来,已经是深夜了,草原上漫天星斗,触手可得,很震撼,而我刚刚听到的故事更震撼我,我沉浸在他们这半辈子的命运中,所以脱口而出,取名叫《苍穹下》。后来这个剧本,到了制片人刘小枫和导演巴特尔手中,他们说服我,改叫《国家孩子》。

写剧本就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创作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没有捷径可走。我老老实实地阅读资料,做笔记,大概看了六七十本,与内蒙和那个时代相关的书,下功夫去做实地采风。两年多的时间,我大概先后五次去了内蒙采风,开车走了三千多公里,采访了有名有姓的国家孩子近百名,还长时间生活在他们中间,跟着他们下牧区。从内蒙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到他们的精彩故事,无论大小都搜集起来,一点一滴形成了现在这个故事。

▎主演熊睿玲(乌兰其其格扮演者)

这个戏太不同于我创作过的其他的戏了。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无比荣幸和幸福,能够塑造以都贵玛老人为原型的一位草原额吉的形象。

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中国好故事,参与这样的创作,能给我们的观众,传达这样正能量的故事,我觉得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当我接到了这样一个戏以后,我全情投入到这样一个创作当中,到了剧组,跟我们蒙古族的演员是玩得最好的,没事就跟他们钻到一块,学他们的语言。因为我认为,穿着蒙古袍,红红的脸蛋,台词如果不是蒙式的发音的话,会有一些违和感。所以在创作上,我就一脑门子就扎进去了,学语言,学唱歌,学所有的蒙古族妇女生活的常态,所以有了今天屏幕上,大家还算认可的草原额吉。

▎主演傅程鹏(国家孩子朝鲁扮演者)

印象最深刻的是草原上的风,虽然只有七级、八级,但是因为草原上是没有遮挡的,整个人连走路都困难,更别说说台词了,一张开嘴风就把嘴堵上了,这个是以前拍戏没有感受过的。还有它的寒冷,内蒙古草原上的风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什么叫刺骨。

但是作为一个影视工作者,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这个也是必须要去面对的。而且我们拍的时候也在想,现在的条件还比原来好一些,当时的那种生活条件,那些牧民,包括那些国家孩子们,他们可能比我们承受得更多,所以我们这个应该不算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