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蓝图所指,正是青年所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全国两会,有关青年的议题和议案一再进入人们注意力的“C位”,研讨与青年息息相关的问题,牢筑青年成长成才的根基,规划属于青年的更好未来。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青年成长上,青年大思政成为两会关注的重点。上好人生关键的一课,扣好思想政治这第一粒人生的扣子,不少代表都在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成接续之业,提出关注青年的议案提案。
在青年成才上,郭长刚委员建议支持鼓励创新的传承方式,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安来顺委员提出把“另一个教室”搬到博物馆去,以便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青年就业上,曹阿民委员给那群“跑得飞速的人”提个醒,重视快递外卖相关的人工智能社会伦理问题;朱妍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实效的提案,直面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面对在线新经济和网络直播乱象,代表、委员们则建议加大监管力度。
在青年民生问题上,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撰写的《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冲上了热搜,引来青年朋友的热议。
连青年的社会生活方式,两会代表也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宋文新代表再谈“饭圈文化”和未成年人“偶像观”的养成,提出对未成年人无底线的追星和娱乐圈不良信息等进行整顿。
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往往就能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从青年提案频频“出圈”就能看出年轻人对两会的关注,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所谓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后的采访,也给年轻人的“浮躁症”开出一副“清凉药”,再次肯定了肯下苦功夫的学风作风。
如今,我们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蓝图徐徐展开。在这场新征途中,青年既是见证者和受益者,更是奋斗的参与者和生力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方面,年轻人要清晰地认识到,改革攻坚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被“松绑”。长期以来,无论是科技领域“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还是教育领域“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种对人才的简单化指标认定,无疑给年轻人的成长套上了沉重的负担。
李克强总理表示,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技发展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有国家推动对科研人员“减负”的春风,青年人才轻装上阵冲击科技前沿大有可为。
“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深情话语,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也饱含了对青年一代奋发图强实现美好蓝图的殷切期望。
中国青年,到你们登场的时候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