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躺枪”背后需要年轻人自省
2021-03-20 文体

青年报记者 陈宏

《83岁向梅退休生活悲凉,背后真相曝光,惊醒千万退休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杨在葆去世,晚年竟过成这样!让人感慨万分!》这类震惊体的自媒体标题,你是不是也经常在你长辈的朋友圈或家庭群中看到?

近日,曾饰演了《红色娘子军》中的红莲、《西游记》中的乌鸡国王后等经典荧屏形象的老艺术家向梅,不堪自媒体的如此造谣,愤怒发声,最终该造谣的自媒体号被封。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些息影已久的老艺术家,也能被如此编排。而一篇类似的文章,动辄都是上百万的点击量——老艺术家们被批量推成了“流量明星”。

我们当然应该抨击这些无良自媒体,这毫无异议。但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这类文章到底是哪些人在追捧?他们为什么会追捧?

看编排向梅的文章,和其余的老艺术家的文章都差不多:“不为人知的是,向梅退休后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以及儿媳的刻薄,让她的退休生活一地鸡毛,令人感慨万千……”文中举的例子,是向梅把养老金的储蓄卡给了儿子,结果自己没钱用。

而文章下面的大量留言,一看遣词造句,就知道是义愤填膺的老人们。他们或者谴责不孝子,或者给老艺术家们支招,蜂拥而至的热情,让老艺术家们却是无福消受。

事实上,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这类自媒体,已成规模。有的贩卖“子女不孝焦虑”,有的扩散各种匪夷所思的保健养生法门,通过造谣来营销,或者获取流量分成红利。

年轻人对有意无意中出现在家庭群或长辈朋友圈内的这类文章,往往都是不屑一顾,或者义正辞严给老人辟谣,觉得老人太好骗。但从本质上来看,这和年轻人看的那些贩卖职场焦虑的自媒体文章,又有什么区别?

每个人生的阶段,都会有属于这个阶段的焦虑。但不法分子利用和放大这种焦虑,所进行的违法违规活动,我们不该让它们有生存的土壤。这需要法律的手段、舆论监督的手段,更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缓解老人的焦虑。

向梅说:“不要让我们这些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寒了心。”这话,其实也适用于我们对待这类百万点击量的“贡献者”。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问题将会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它说到底,将最终成为我们年轻人的问题。

让关爱老人情感需求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有助于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不被焦虑绑架,这些无良自媒体号,才无法有生存空间。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回家问声好,经常聊聊天,给父母烧顿饭,举手之劳就能带来良性循环。

我们不妨开始这个课题。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