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咖啡馆很上海
2021-03-21 生活

五原路上的聚福咖啡店人气真旺啊。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五原路上有很多咖啡馆,在这个老别墅集聚的地方鳞次栉比地展开,很好地阐释了上海人的情调。咖啡是舶来品,大概是为了强调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显得更加上海一点,不少咖啡馆都以外文命名。不过也有例外,这一排当中,有家人气特别旺的,用了“俗气”的两个中文字:聚福。

零陵北路上的聚福新店,充满童趣色彩。

因为年轻,所以无旧可怀

走进聚福咖啡馆,第一感觉是温馨。暖色调的地板,木质的长椅,长长的店面深处的天窗,阳光从高处洒下,让咖啡馆的空气变得温暖。一架绯红色钢琴倚墙而站,没有演奏,但你能听见柔和的音乐在心底响起。

柜台旁有一张用于陈列的大桌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桌子上摆放着各色搪瓷产品,几只有着明显企业或会议纪念品标识的搪瓷杯,一摞饭盒,看起来年代感十足。墙上挂着不少有几分沧桑的搪瓷制品,以及与搪瓷相关的照片。很多70后、80后们惊喜地说,小时候我家就有诶。

因此,聚福咖啡馆在美食网络上的标签是“怀旧”。但老板大牛不同意,他几乎有些夸张地扯着自己身上的衣服,指着自己的围巾和彩色格纹的袜子,梗着脖子说:哪里怀旧了?哪只眼睛看到我那么老了?没看见我是这么年轻的吗?

其实,“怀旧”是客人们的误解。一些人看了店堂里展出的这些搪瓷器皿,咖啡和蛋糕的盛器也是搪瓷制品,有些款式花纹还特别古老,就误以为老板是刻意要营造出一些怀旧氛围来。

对于大牛来说,“怀旧”的标签过于简单,也过于肤浅。他认为,他只不过想做一家他眼里上海气质的咖啡馆。因此,他特别注重咖啡馆和这一地区的文化氛围的互动。比如,“聚福”,就来源于他第一家店的地址,乌鲁木齐南路。很久以前,乌鲁木齐南路叫“巨福路”。当然,要有“巨福”首先要“聚福”,好像俗气,但那不正是很多装得不俗气的人心里悄悄在想的吗?

那些搪瓷展览,也不过是他每个月都有的合作,而这个月凑巧是复古感十足的搪瓷。一个城市是活的,有许多活动、交流,因此,大牛跟很多“上海人”合作,在店里展出那些属于上海风貌的东西。有绘画、摄影,也有像搪瓷这样的工业品。有了这些展览,聚福咖啡馆与上海的联系也就更加动态。

至于店里的餐具用搪瓷,复古?你想多了。大牛说,省钱!而且即使边边角角碰坏了一点,也不影响使用,或许还有人觉得温馨呢。你看,这精打细算的样子像不像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小市民?

用搪瓷做餐具,端上来的是满满的儿时回忆。

一个SHANGHAILANDER的上海

大牛有一张非常喜剧化的脸,说起话来动作有几分莎士比亚式的夸张。他对自己的描述是,出生在南昌,南昌人认为他不是南昌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但上海人也不认为他就是上海人;在英国求学9年,老外又觉得他不像外国人。

初中毕业出国念书,大学读法国文学,兼修西班牙语。一个学院只有他一个亚洲人。因此,他最喜欢的地方是咖啡馆。坐在咖啡馆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冥想,看书,看巴尔扎克,看傅雷。他说他不喜欢图书馆,安静,却只有书。咖啡馆不同,人来人往,有一种让人觉得亲切的烟火气。

离开上海时大牛还是个懵懂少年,归来时,已是满腹诗书。

回到他小时候居住的老城区,他突然发现,这个城市太好了,好到令他放弃了继续出国深造的打算,决定留在上海,做一个新SHANGHAILANDER——一个踏上上海这片土地,从此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新上海人。

在英国9年,大牛见识了欧洲的城市,在那里,穷人区和富人区是有泾渭分明的界限的,不同的区域,将某个阶层的人固化在那里。而在上海完全看不到这样的状况,所有的人群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武康路、五原路一带的老别墅区,你能看到衣着光鲜的小资一族,但你也会看到,在别墅的阳台上晾着的内衣理直气壮地迎风招展。所有的人群,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自由自在地行使自己的逻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群,都可以平等地享受这片天空下的阳光。

包容、大度、自由、开放,这是大牛给这座他重新认识的城市的定义。他觉得,他找到了这座城市之所以生机勃发的秘密,找到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大牛说,他的咖啡馆要体现真正的上海气质。在这个空间里,咖啡可能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但是,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第一感觉一定是,舒服。

在聚福五原路店,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座椅。有十几元一把的折椅,也有几千元一把的古董沙发,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选择。所有的家具,虽价位不同,却非常和谐地在这个空间里共存,没有高低贵贱。大牛说,这就是聚福咖啡馆可以一直吸引很多客人的秘密,因为它最有上海气质。客人走进店里,跟走在上海城市街头一样,熟悉,亲切。

阳光透过天窗,洒在钢琴上,心底有音乐漫开。

聚集的是上海的“福”

SHANGHAILANDER,大牛把它翻译为“踏足上海的人”。他很喜欢这个名字,小时候,他跟父母从南昌来到上海,后来又留学归国回到上海,这里是他最喜欢的城市,他说,他要成为新一代的SHANGHAILANDER。他说,今天的上海,就是这些SHANGHAILANDER们很多年努力创造的,一些东西被时代淘汰了,但好的、美的被留了下来,成为今天上海的样子。

聚福咖啡店有不少平民化的装修材料,也有很多真材实料。沿墙的一排木质座椅,是他花了大价钱的。木头的东西经过使用,会有包浆,有自然光泽,越来越漂亮。他希望,若干年后,这家店里还有很多初开张时的东西,有它最初吸引人的模样。

大牛喜欢交朋友,这家店就成为了他交朋友的一个平台。他从来不界定自己的消费者,对他来说,无论是17岁还是70岁,应该都可以有来这里的理由。曾经有一位奶奶级的女客,怯怯地问店员:“小朋友,我买杯咖啡,能让我弹弹这架钢琴吗?”结果当然是客人如愿以偿,一曲肖邦,融合了咖啡的浓香,让这里有了不同以往的温馨。以后,这位阿姨每个月都会来弹一次钢琴,大牛说,他似乎听见了她明媚的青春岁月。

大牛觉得,这样的交流才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格。他跟在咖啡店结识的一位丹麦客人合计着,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每周四,就在咖啡店的店堂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国籍的人都会聚到一起唱歌。大牛说,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减压,帮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之外获得快乐。而这,其实也非常上海。

一座城市的记忆更多是动态的。很多人记忆中的上海,是叫卖声,是热气腾腾的美食,是街角的跳橡皮筋。这些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才是人们热爱这座城市的理由。大牛希望,这家叫“聚福”的咖啡店,可以成为这些记忆的创始地和承载地。因此,除了自己的活动,他还和很多上海非遗传承者联手,在不同的节气,组织客人们观摩和参与上海民俗活动。

咖啡店有各种模样,聚福不是唯一,但是,对上海气质的理解,聚福却是最深刻的。这也是它网红了6年,还在继续网红的原因。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