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如何有效表达需求?
2021-03-22 教育

对于“回避型依恋”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最早是指婴儿依恋类型之一,母亲在场或者离开,小婴儿都自己玩自己的,似乎他们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类婴儿长大之后,也常常在其他关系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类人群无法真正识别自己的需要,就算是面对很在乎的人事物,也总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这背后往往隐藏着童年或者儿时深深的创伤。

“无论确实需要还是仅仅想要,我们都有权提出”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里,面对挑战,面对请求,面对提出自己的需要,并非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信心。我们常常也会注意到,有的人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不敢在权威面前大声说话只能附和;有的人会躲避冲突,躲避需要人帮忙的场合;有的人面对真正喜欢的东西,也可能望而却步。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埋藏着很深的悲伤,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他们或许曾经面对的是不稳定的抚养者,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慢慢地他们学会不主动提出需求,这样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因为一旦需求言之于口而没有被满足的话,带来的打击之沉重让人难以想象,可能是个体的瓦解。因为他们并没有完整而成熟的自我,这时的“我”就是“我的欲望”,而“我的欲望”被拒绝,“我”也就消散了。

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自我意志的被拒绝并不代表自我的消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被画上等号。而无论是需要还是仅仅想要,我们都有提出的权利,而相对应的,别人也有拒绝的权利,这也不是我们能左右得了的,人们只能对自己负责,因为我们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学会温柔且坚定地表达感受和需求,你会拥有鲜花”

对于那些习惯性压抑内心欲望的人来说,可以试试以下几个小办法:

1.自由联想。

它有助于帮助你更加认清自己的内心。不要去评价内心浮现出来的想法,要知道,想法不等于行动,只是去感受它,与它待在一起,可能它就会主动告诉你为什么它想要这个或者那个。

2.试着提出完整信息。

实际上,请求的效果可能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遭遇挫折,而补全请求的完整信息至关重要。例如,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我想……”,可能就会突兀,被忽略,或者惹怒对方。

可以参考以下的模板:

说明想法:你的特定感知和理解,例如“我想征求你的意见,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帮助我,我担心打扰到你”;“你的某些话总让我显得愚蠢,不知道在你眼里我是不是那种形象”等诸如此类。

表达感受:“我感到担忧/生气/心痛/失望/混乱/难过”,这样优于“你伤害了我/你令我失望”这样的指责。

凝练需求:“我想……”试着把冗长的想法凝练。

同时,注意语气温和、语句清晰、请求简单易于理解,多试几次,你会发现提出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小伙伴们如果遇到成长的烦恼想找人倾诉,可以拨打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热线(021-12355)或登录青小聊网站(www.sh12355.com)和我们专业的心理老师沟通哦!(你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为你保密。)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