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话红色经典|聆听地方剧种里的红色故事,让信仰的力量春风化雨
2021-03-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为迎接建党百年,将于4月中旬启幕的首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开幕大戏,是新编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它根据唐栋同名话剧改编而成,全剧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理念贯通始终,以两代人的信仰之争展开了母子对话、夫妻对话,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遭遇时代巨变,为了家国情怀甘愿放弃“小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新编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导演童薇薇向记者解读了红色经典在当代青年心中历久弥新的秘诀。导演手法、舞台形式在变,红色题材依然需要现代思维,但不变的是,要用动人的故事细节和立得住的人物形象,让信仰的力量春风化雨般走进当代青年心中。

在创排多部红色题材舞台作品的过程中,导演童薇薇对党史也多了一些新体会。“我更坚定了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早期的共产党人,他们舍家弃子,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代价。这种信仰的力量,让人非常感动。这些故事常常让我热泪盈眶,触碰到我心灵深处。”

如何做到有剧情看点、艺术亮点,更有教育意义?

青年报:《共产党宣言》以黄梅戏的形式来演绎,似乎是第一次。请问如何在剧中发挥黄梅戏的地方剧种特色?

童薇薇:这版《共产党宣言》不论在唱腔和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了黄梅戏的特点,而将红色主题融入黄梅戏这种地方戏种也非常贴合。我把重要创作手法用来进行人物角色的塑造。女一号,她既是一个知识女性,又是一个共产党员,还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两党的信仰之争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最后儿子在监狱里拷问母亲时,通过母亲的感化以及《共产党宣言》的力量,帮助儿子走上正道。但母亲为了保住其他同志,英勇牺牲。

它有点像《雷雨》的结构,但又是一个红色题材。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我觉得人物诠释上不需要“过”,不需要用太激烈的动作和情绪来体现“斗志”,而是从人性生发中去挖掘红色信仰如何去感召了两代人。信仰的力量是由“内心”发出来的。我并不希望用那种口号式的动作去“外化”它。最终,是共产党人无畏的人生选择帮助他们牺牲“小我”,成就真理。

青年报: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黄梅戏新编作品如何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童薇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太说教的戏,而是通过对人物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去诠释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有剧情看点,也有艺术亮点,更有教育当代青年的意义。

我们整个创作班子,除了我,都非常年轻,大多都是90后。这是一群非常年轻的团队,却对信仰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表达,这一点也让我很感动。我们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尽全力将《共产党宣言》打造成为一个红色题材的艺术佳作。红色是题材样式,艺术上并不能降低要求,既要好看,又要有年代感,在舞美设计上还具有时尚感,作品能有那个时代的气息,还能兼具当代人的审美,让年轻观众坐得下来,看得进去。我觉得这部作品在艺术的体现上非常完整,这是整个创作班子共同的努力。

无论哪个年代,青年人都要具有信仰之光

青年报:你觉得这些创作手法具有哪些当代意义?

童薇薇:最起码年轻人也会对它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艺术审美的享受中让年轻人接受红色教育,而不是光以教育为目的,在空喊口号。在艺术表现力上,我们这个年轻团队是做了加法的。虽然我是总导演,在我设计的框架中,主创团队也给了我很多耳目一新的感受,真的让人觉得后生可畏。

青年报:你觉得当年的进步青年和当下的时代青年之间是否也找到了某些共性?

童薇薇: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年都是心怀理想的,《共产党宣言》这部作品重点突出的就是信仰之光。我觉得不论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还是在当代社会,青年人都需要有这种理想,他们要确立自己的精神支撑,在整个人生轨迹中定下一个确切的人生目标。我希望在我手上排的这些戏,能够通过革命先烈的人格魅力和无私付出,来增强当代青年的革命信仰、使命意识,这是很有必要的。

青年报:在感动人心的细节方面,如何去展现人性的深度?

童薇薇:我跟90后的女主演说,你诠释的不是任何一个其他的女共产党员,你就是剧中的林雨霏,你的眼神、语言和动作,都要符合人物角色,不需要像样板戏那样“起范儿”,你只需要烙下“林雨霏”的印记。

青年报:今年红色题材的舞台作品很多,像黄梅戏版的《共产党宣言》这类,如何演活演妙?

童薇薇:每一部红色题材作品,都有其自己的特性。本身红色题材作品均有很多共性,不能一味地去拔高或外化这些红色人物形象。导演手法、舞台形式也不能一味趋同,进而丧失了创新意识,这样的舞台作品是没有魅力的,必须让人物立得住,足够饱满细腻,把红色故事讲好,才能更好地将红色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记者手记]  

人物的成功才是红色作品的成功

童薇薇导演尽管是党外人士,但她通过创排多部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也让自己饱含对党的深情,这一点难能可贵。采访过程中,她说起一个细节:“在创作红色题材作品中,张太雷所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天下再无饥饿的孩子,再无吐血的少年,再无绝望的母亲。’这些都是我们创作过程中需要体现的精神内核。”

让她最为感怀的是剧中的高潮:在狱中,面对因不知真相关押审讯自己的亲生儿子,林雨霏以她对信仰的坚贞和神圣的使命感,捍卫并阐释着“小册子”《共产党宣言》所蕴涵的崭新世界观,及其所揭示的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林雨霏胜利了,儿子最后去了井冈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林雨霏不仅实现了“小册子”的传承,更以宝贵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党宣言》。

人物的成功,才是红色作品的成功。舞台上,我们所刻画的共产党人,只有人物鲜活了,戏才能鲜活。只有人物表达细腻传神,情感真挚,才能让信仰的力量打动更多年轻观众的心。红色题材在当代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秘诀,一定是要够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