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在这里遇见申城之美
新华社/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除署名外)
4月7日,“沿着高速看中国”记者团继续奔驰在公路上,从都市到乡村,多方位感受上海的创新与活力。
精细 用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
徐汇区作为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上海“一网统管”先行区,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始终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总目标,今天的第一站,记者团来到了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向大家介绍了徐汇三位一体运行模式。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一网通办”体验度。徐汇区主动先行先试,率先提出“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做优‘一窗办成’服务体验”的目标思路,形成了“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的工作体系。
一是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率先落地人口库、法人库等六大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政务数据的深度治理和共享应用,96%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上线夜间施工等4个事项的“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机器智能审核后当场可获办理结果,真正使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二是打造家门口的政务服务。全国首创规模化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同步建立“1+13+X”的服务体系,即1个区中心,13个街镇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徐家汇商圈、漕河泾园区、建设银行网点、中国邮政网点等自助服务点,让企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无人政务大厅带来的便捷。
三是打造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实施审批“两集中”、受理“零差别”改革,把83个部门专窗压缩为18个政府综窗,由18位全科医生型的窗口人员无差别受理,实现“跑一个窗、办所有事”。对“一件事”开展流程再造,审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70%,提交材料平均减少56%,82个事项实现零材料提交,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以智能化算法提高“一网统管”便利度。疏解制度运行与技术赋能不相适应的应用堵点,以智能算法、派单系统等手段辅助治理资源的配置和调度,探索城市运行能计算、可编程。
一是做实城运中心,打牢“计算基础”。以全域标准化的物联网平台,接入区内包含电表监测、烟感、裂缝监测、门禁及各类摄像头等22类23952个物联感知设备,构建一体化、泛在化的感知网络,归集市、区及第三方全时全量数据,形成“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场、大民生”四大板块及100多项基础体征,夯实城市运行的“计算基础”。
二是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编程代码”。采用集中式控制管理派单流程,集成96个派单系统,以“高频+综合”为标准接入“一网统管”平台,最大效率地积累有效数据、优化系统功能,清晰准确定义事项及权责,从派单到单位转变至精准到个人。
三是整合一线队伍,激活“实战模式”。将街镇、委办局和集团公司以及区城运中心“派驻+临驻”共计3800多人的各类力量,组建一支以事件响应为核心的综合处置队伍,通过统一的移动处置终端,与街镇管理屏、大厅指挥屏实现三屏联动,工作人员一屏进入、一键完成从发现、上报、接单、处置、结案的闭环管理,激活基层“大联勤、大联动”。
以实战化标准实现城市治理“广赋能”。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城市发展运行的动态需求,放大数字化治理的赋能效力,做优“呵护城市、赋能百业、服务人民”三大功能。
“呵护城市”即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稳定。以火灾火警事件为例,通过全区22类、6448处物联感知设备部署,实现全区火警毫秒级感知响应,推进公安、网格、物业等队伍力量联勤联动,实现专业力量到达前的火情预处置,全时全域守护群众与城市。
“赋能百业”即引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汇治理”汇聚全区13个街镇235条马路近9000家沿街商铺的基本信息,为道路业态调整提供有效数据支撑,为民生把控食品安全、跨门经营、垃圾分类等核心问题。
“服务人民”即提供快捷、高效、周到的服务,构建共建共治的城市治理生态。以帮困救助服务为例,汇集救助、就业、助残、医保等事项2100余万条数据,打造民生画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推动社会救助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动处置;动态评估机构服务能级,实现对全区24675名老人服务全覆盖。
接下来,徐汇区将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整体政府、智慧治理三大核心理念,做精做强“两张网”的徐汇方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变革,更好赋能城区的卓越发展和精细治理,为上海乃至全国贡献更多徐汇经验与力量。
突破 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花博会
就在下个月,第十届中国花卉博会即将在崇明开幕。本届花博会是首次在岛屿上、乡村里、森林中举办的花博盛会,让大家格外期待。
走入花博会指挥部,“距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还有44天”的倒计时牌映入眼帘。据第十届花博会指挥部办公室第一副主任陈群介绍,各项工程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预计4月中下旬将全部完成,4月10日将开始一系列压力测试,为正式开幕做好充沛准备。
此次花博会创新了一系列突破举措:一是创新办博理念。紧扣“花开中国梦”主题,突出生态绿色,坚守田园风貌、自然淳朴的生态基底,注重回归花卉展览本原,充分展示各地特色珍奇花卉植物;开展国际绿色WELL金级健康建筑认证、可持续场地SITES标准V2金级认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花卉博览园。
二是创新招展对象。在历届主要开展省区市、花协分支机构、知名花卉企业招展的基础上,创新招录了国际花卉龙头企业、冠名企业、国际友好城市、国际知名设计师;引入了英国皇家植物园分园、欧洲花博园分园;贯彻人民城市理念,面向长三角园艺爱好者招录了30个市民花园,招展总量创下历史之最。
三是创新市场开发。本届花博会首次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筹办,吸引5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运营、布展,已获得赞助资金2.6亿元,开发并对外发售300多款特许产品。四是创新智慧运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本届花博会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设置了智慧花博平台、智慧交通系统、云游花博系统、评奖系统等数字化应用,为运营者、参展者提供统一管理,为观展者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一机预定、一码通行、一键支付等智慧化服务功能,开创了网上观花博。
第十届花博会交通保障组现场指挥部调度长、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蔡敬艳用十二个字概括了此次在交通上的保障:需求管控、集约出行,水路联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围绕花博契机,崇明正全力推进花博住宿餐饮项目建设,通过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积极挖掘具有崇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不断提升区域旅游品质和内涵,打造具有鲜明生态、乡村、海岛、花卉特色的崇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标杆。
建设镇虹桥村打造“花卉+旅游”发展新模式,在民宿经营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发展平台,实现村民携手,共同增收。
顾伯伯乡村民宿位于建设镇虹桥村第三村民小组。记者发现,这里每家每户都用漂亮的鲜花装点着,原来,这里是区、镇两级重点布局的“花博人家”集聚点位,由顾洪斌、顾洪宇两兄弟于2012年发起成立,至今已有37家农户参与,形成以住宿、餐饮、采摘、农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民宿组团。目前该民宿组团共有192间客房、307个床位、530个餐位。民宿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分别配备大巴车和小客车停车场、便民小卖部等,还设有迷你农场、真人CS、室外烧烤、崇明民俗体验馆等娱乐场所。
“花博驿站”位于顾伯伯乡村民宿群内,主要是为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提供支持,为来虹桥村“花博人家”住宿的客人进行导引,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
迭代 让历史焕发全新光彩
从崇明回到市区,已经华灯初上,由“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显得格外动人。
杨浦滨江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之最”,包括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第一座机器棉纺织厂、第一座陆上水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工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最早的民营船厂等等,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如今,漫步在这些由厂区改建而成的各种公共空间之间,一步一景,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时尚的表达。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杨浦滨江将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主动创新,对标“四高”城区建设目标,推进最大规模的工业遗存转化和最大体量的旧区改造,打造科技创新的高地、城市更新的典范、社会治理的样板,使其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全力以赴让“人民城市建设标杆上的璀璨明珠”亮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行最后一站,记者团来到了南京东路步行街,作为上海商业街的一张老牌名片,它也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蜕变。
围绕稳步推进实施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黄浦区聚焦首店经济、品牌经济,积极推进业态调整,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路段引入首店、旗舰店,引领时尚风范,加快建设享誉全球、繁荣繁华的世界级商业街区。
南京大楼引入了全球最大、规格最高的华为旗舰店,该旗舰店以“城市客厅”为理念,展陈近1000种华为产品,通过合理的空间排布以及观感、体验感的设计,打造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成为南京路步行街上最具科技感的网红打卡点。
慈安里、慈昌里项目配合东拓进行步行街沿街商铺的业态调整,重点突出首店经济和老字号品牌焕新,引进Kakao Friends、Rinaldini中国首店和安踏奥运主题旗舰店、泰康优选店等一系列年轻人追逐的潮流品牌以及善道米店、三阳手作店、黄隆泰花茶潮品店等老字号焕新系列。
借助老字号特色首店新形象、新产品、新包装和新营销,吸引年轻消费者走进步行街、驻足步行街,让南京东路步行街东端成为年轻人打卡地、聚集地、休闲消费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