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一个月迎4万人!莫奈展大热背后看出了哪些“门道”?
2021-04-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今春,上海刮起了一阵巨型艺术旋风。无疑,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成为其中翘楚。日前,记者从主办方获悉,从3月17日开展至今,不足一个月,该展的观展人数已经突破4万人次,其中女性观展人数占了总观展人数的70%-80%,前来参观的观众以18至35岁的年轻人为主。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莫奈展大热背后究竟有哪些“门道”?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人士。

 大热背后  是公众艺术修养的整体提升 

该展主办方之一,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定伟告诉记者,这次在观展人群中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上海打卡。他认为这次展览如此受到公众追捧,是因为莫奈相较于其他印象派的艺术家更受欢迎,知名度更高。他的作品题材很受欢迎,色彩漂亮,尤其是睡莲系列;而国内公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正在稳中有升,也是部分原因。“大家展览看多了,艺术普及讲座听多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艺术修养。”谈到“鉴赏力”,他认为,除了多看展览,还必须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

为这次展览提供语音导览服务的是公众号“和贾布看展”,该公号创始人贾布在抖音和公众号上进行艺术展的知识分享。贾布认为,做艺术导览是一个有关内容研究的工作,这个过程就是在历史的罅隙中发现“宝藏”,这些“宝藏”单独来看,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这个过程帮助她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她说,“究竟什么是展览?展览是历史遗骸的碎片,就像河姆渡时代的一块儿石头,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博物馆?因为它是历史的碎片,价值由此而来。”

 理解作品  需要深入到历史的坐标 

“往深了说一层,公众想要更深入理解,还是需要把这些作品深入到历史的坐标系里,其更深层次的价值才能被凸显和解读。”贾布说,这次莫奈的第一个展厅,为什么放的是巴比松画派?不了解历史,会觉得这个画派的风格是灰蒙蒙的,而到了第二展厅莫奈的画笔触细碎,色彩亮丽,但细节变得不讲究了。这些不需要艺术知识,也能直观感受到。但是当你了解了历史背景,才会知道印象派为何会出现细碎的笔触,为何会有斑斓的色彩。这和前面灰蒙蒙的画有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语音导览来实现知识传达。通过知识的支撑,可以让公众对印象派的理解更为深入。而从知识的接受度来说,人们也更容易记住那些理解了逻辑关系的事物。

按照贾布自己的观展经验,这次莫奈展最吸引她的一点就是,整个展览结构和发展脉络非常完整。“上一次的莫奈日出展,是单点上的桂冠之座,它是个案,对印象派前后的发展轨迹,特别对知识体系的勾连是有限的。而这一次的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从前传、正传到后传均有,也包括了其他印象派的大家,体系非常完整。我们看待历史时,很容易将片段抽离成为一个个符号。比如说,印象派等同于莫奈,莫奈等同于《睡莲》。当你对知识的密度和深度要求不高时,这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对知识的需求更加深入,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记者手记】 

热效应之后需要冷思考

日前,外滩沿线两场重量级的展览引发了沪上现象级的观展效应,前有“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后有“安藤忠雄挑战个展”,日均观展人次超数千人。线下是密集的排队人流,线上是各种“疯狂”晒圈。 

记者发现,来看展的观众大体涌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大师们的骨灰级粉丝,这些专业观众非常年轻,他们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阅读出了绘画作品之外的深度,也可以对西方文艺史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可以对着安藤忠雄的建筑模型和设计草稿深思良久,再仔细听听这些时髦着装的年轻人对话,你会诧异其话题的深度。 

可是另一种人群却恰恰相反,一些年轻的“小网红”来到展厅蹭起了大师流量,她们根本无心仔细看展,只是忙着在莫奈作品前,在复刻后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青苹果雕塑前打卡拍照,走马观花一番,便可以在社交媒体或朋友圈里晒出一张文艺气质的P图美照。甚至有的还拥堵在大师作品前面,为了流量而挡住专业观众的视线。诚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流量可以快速触达,但没有人文“厚度”的流量,能够长久留存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