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学科老师一起讲屈原是什么场面?这堂跨学科思政课让人耳目一新!
2021-04-22 青年

英语教师吴旖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英语、语文、历史三科老师同在一堂课上讲屈原会是什么场面?4月21日,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七(2)班的学生们就上了这样别开生面的一堂课——英语教师吴旖凡、历史教师陈园园、语文教师王佳蕾轮流登上讲台,从各自学科的教学内容出发带领学生们“走进屈原”。

这堂让人耳目一新的课,是新城实验中学开设的跨学科思政课,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老师们把学科知识和思政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在真实情境和项目化学习中认识了一个立体的屈原形象,也将屈原的精神融入心灵,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镌刻在心中。

历史教师陈园园

 ◆ 三科老师同上一节课  

“我手中拿着的是什么?”一上课,英语教师吴旖凡就举着手里的东西问。“粽子!”学生们争相回答。粽子是端午节的“标配”,端午节又是由何而来的呢?是为了纪念屈原!在一环又一环的小问题中,吴旖凡老师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走进屈原。

在让大家谈论了自己对屈原的了解后,吴旖凡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个知识点: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代表之一。

这么一个广为纪念的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历史教师陈园园登上讲台,带领同学们通过学习《史记》中对屈原的记载来了解屈原的一生。随后,语文教师王佳蕾又接过“接力棒”,结合屈原在《离骚》中的自白,和学生们一起探究屈原最后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深入感知屈原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如何评价屈原的选择呢?三位老师也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探究。“如果屈原生活在唐代‘贞观之治’期间、生活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生活在今日的中国,他会有怎样的结局?”学生的思辨回答“火花四溅”,也使整堂课的氛围达到了高潮。而从各个朝代对屈原的情感态度入手探究,学生们也明白了对屈原认可背后的深层内涵——家国天下的情怀。

一堂课下来,在真实情境中,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屈原,也将屈原的精神融入心灵,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镌刻在心中。


语文教师王佳蕾

 ◆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思政点 ◆ 

这堂别具一格的思政课是嘉定新城实验中学的一次跨学科教学尝试。新城实验中学是一所开办即将满两年的新学校,也是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实施委托管理的一所学校,在为期两年的委托管理中,大同初中在学校顶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和资源扶持。而实施紧密的委托管理模式,也使新城实验中学在管理和教学上有了高起点、快发展。

“思政进课堂是让立德树人的理念真正落地的好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中隐藏的思政点,用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新城实验中学校长李毓介绍说,此次跨学科思政课,就是在大同初中导师的前期指导下,新城实验中学青年教师们的一次探索实践。他们不断磨课、研课、试课,精准挖掘学科思政的教育点,成功尝试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致力于在课程活动中抓住育人的良好时机,在做好学科融合、优势互补的同时,“适时、适当、适量”地落实学科思政,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大同初级中学校长张雷鸣表示,此次在联合教研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既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有益探索,又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初步尝试。老师们立足课堂教学,努力挖掘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抹上亮丽的底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