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间的红色百宝箱|《大刀进行曲》唱响抗日救亡时代强音
2021-05-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曲,至今很多人耳熟能详,它的创作者,是曾就读于格致公学的麦新。在上海市格致中学校史馆,陈列着一份麦新《大刀进行曲》的手稿复印件,手稿上慷慨激昂的旋律和直抵人心的歌词,彰显着麦新热血沸腾的爱国之心,唱响了抗日救亡的时代强音,也激励着格致学子奋发前进的步伐。

 == 抗日烽火中诞生不朽战歌 == 

“麦新原名孙培元,曾用名铁克、孙默心,1914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25年曾就读于格致公学。”在格致中学校史馆,高一学生叶昰钊缓缓介绍着这位校友的事迹。而对于著名的《大刀进行曲》的诞生过程,每一个格致学子也都熟稔于心。

1933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长城喜峰口夜袭日军一战成名。第29军大刀队英勇杀敌的事迹,极大地振奋了国人。人们热情讴歌他们杀敌报国的英勇无畏精神,报纸上登出了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1937年七七事变,29军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大刀队屡建奇功。消息传开,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年仅23岁的麦新,受到大刀队英勇事迹的感染,一气呵成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1937年8月8日,在党的领导下,文庙召开了“国民救亡歌咏协会成立大会暨救亡歌咏大会”,麦新就站在石露台上教唱自己最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自发而来的千余名群众在他的指挥下完成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演唱。这也是《大刀进行曲》第一次公开场合的演唱。

这首充满激情,表达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誓死同敌人拼搏决心的歌曲,迅速传遍神州大地,成为令无数中华儿女奋起的战歌,对于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校友事迹让历史更鲜活 == 

抗日战争期间,像麦新这样始终心系国家、为抗日救亡作出努力的格致学子还有很多。麦新以满腔赤诚谱写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战歌,唤起民族觉醒的冲锋号角,激励着全国的青年勇担起天下兴亡的使命。同时期就读于格致公学的吴庆德(即吴学谦)、钟信超(即钟沛璋)、程念梁三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局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格致公学中共地下党支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格致学子们怀揣着爱国之心,奋战在抗日救亡的道路上,共同谱写了一幕又一幕抗日篇章。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始建于1874年,由清朝重臣李鸿章倡议,近代著名化学家徐寿和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佗联合创办,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中西合办、最先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1915年,工部局着手在格致书院旧址筹建格致公学。

“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杰出校友的事迹后,会被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震撼,也会从内心深处对学校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更加触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叶昰钊说,在历史课、化学课上提到的一些名字,很多都与学校有渊源。比如,被称为我国近代化学之父的徐寿,是学校的创办人之一;学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人物李鸿章,提出了创办学校的倡议。“高一下学期我们刚好是学中国近代史,老师讲到李鸿章等人物时,我们会觉得‘哦,他和学校还有些渊源,其实离我们很近’。”在叶昰钊看来,这对05后的他们了解、学习中国近代史有非常好的作用,“感觉历史离自己很近,很鲜活。”

// 【对话】 //

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引领学生学“四史”

记者:创作了《大刀进行曲》的麦新是格致校友,学校是如何利用这些鲜活的校史资源对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

格致中学历史教师闵红:格致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它的创立就是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为了救亡图存,办了这么一所新式学堂,所以我们学校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简单的缩影。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校史资源非常丰富,爱国资源也很多。比如,麦新和他的《大刀进行曲》,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四史”,我们组织了学校历史教研组和政治教研组的老师,合作录制了两门微课:《格意楼里话“四史”》《致学》。这两门微课有点有面,前一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后一门课主要面向参加致学社的学生干部。这两门课录制好之后,寒假期间就已上传至学校官网的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以《格意楼里话“四史”》为例,这个课在构想时,就是想充分开发校史资源,所以我们侧重的也是讲述学生身边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比如,麦新,还有抗美援朝时期格致师生支持前线的故事。

记者:这种学生身边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学生们喜欢吗?

格致中学历史教师闵红:这些微课在平台上推出后,很受学生欢迎,因为既短小精悍也便于观看,不仅在线课程平台上有,格致中学微信公众号也同步推出,每一讲也就10分钟左右,学生可以利用零星的碎片时间学习。比如,《格意楼里话“四史”》一共只有8讲,占据的学习时间也不长。

以微课的形式讲述学生身边的红色人物和故事,这样的方式比较贴近现在的高中生,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平时的老师,会有种亲切感,所以对讲述的内容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微课开发了很多格致校友的事迹,也更加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身边的历史,更有一种亲切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