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系列评论|青春奋楫者,逐浪新时代
2021-05-04 青年

本报评论员

旭日已升,只待当空艳阳照。斗转星移,且看万物齐争荣。“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我辈青年站在了新时代的入海口。

回首过去的百年,是中华民族破冰而出,曲折细流,终汇成滔滔江水的百年。党旗所指,惊涛骇浪,波澜壮阔,将中华民族由艰难多舛,推向伟大复兴的潮头。

放眼未来的百年,我们面对的是汪洋大海,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后浪紧追前浪,赓续红色血脉,接过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新的奇迹,由我们去创造。

青春逢盛世,还有比这更幸运、更美好、更能激起我们不断奋斗的时代和使命吗?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这份重任,我们扛得起,挺得住,做得到。

我们要用传承,武装我们的心志。

近来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们重温了那个以脊梁为笔、热血为墨的时代。那群热血沸腾的青年人中,有的是北大的文科学长,收入丰厚,有身份有地位;有的是日本留学归来,一手好文章被各大报刊约稿;有的是名校毕业,深得名流器重……但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信仰走到了一起,打破那间黑暗封闭的屋子,打开那扇阳光普照的门,去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从望志路树德里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平均年龄不到28岁。他们放弃了坐而论道的安逸之路,选择了一条迎难而上的革命之路。

“谁能按下你不挺身而起,为积弱的中国奋斗呢?何况我正是一个血性自负的青年!”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的绝笔让每一个读到的人热血沸腾,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路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信仰视死如归。

新中国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32岁那年,与他的年轻伙伴们仅凭算盘和计算尺,攻克了核潜艇艇体设计的难关。多年之后,他依旧对自己几乎隐姓埋名一辈子毫无怨言,并对他的爱人说:“当年,我选择了一段不可告人的人生,而你选择了我,这就是我们两个人最浪漫的故事。”

这些青年人的音容事迹,有的是一个世纪前的,有的也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但至今让我们青年人为之感动振奋。因为党的百年历程中,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那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那些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符合并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凝聚成我们当代人认可且可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且会代代相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那样,“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先辈们走过了筚路蓝缕、不断奋进的百年,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人生,青年们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我们要用自信,丰满我们的羽翼。

百年来,甚至追溯到更遥远的过去,中国青年从没有像今日那么自信,对党有信心,对祖国有信心,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有信心。

2020年的抗疫时刻,党和政府的果断决策,医护工作者的无畏逆行,广大民众的同心同德,让所有人坚信我们会取得抗疫的胜利。去年大年初一当天,一位19岁的青年朱如归瞒着家人,徒步100公里前往当时疫情严重的湖北孝昌县担任志愿者。谈起自己义无反顾的举动,朱如归平静地说:“我不是想当英雄,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垮掉。”

我们这一代不但没有垮掉,新中国也没有垮掉的一代人。平凡人的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强大的自信。

没有哪一代中国人,比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理解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见证了中国加入了WTO,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见证了祖国解决了近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见证了中国“天眼”向世界发出邀请……在百年难遇的世界变局中,我们看清了世界真实的面貌,真切感受到党的英明决策,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途无限光明。

我们要用奋进,充盈我们的人生。

25岁的潘天鸿曾经非常自信地在视频里表示,自己要把相机送上太空,拍下地球表面的样子。经过5年的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自信化为自豪的,正是我们这代青年不断的奋进。

学者张维为说,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以及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完全重叠的崛起。这种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的力度、深度、广度、厚度、强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一起成长,与这个伟大的国家一起崛起,一起成功,正是我们这代青年们人生最大的幸事。

生逢盛世,这是一个可以撸起袖子加油猛干的时代,是一个只要努力就会发光的时代。脱贫攻坚,青年们挥洒汗水,昆仑戍边,青年们热血舍身,锐意创新,青年们极尽智慧。英雄不问出处,协作不避亲疏,追梦人尽情展翅高飞。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深情嘱托,我们不会辜负。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世界,用我辈青年的奋进来开拓。

百年前,鲁迅先生在随笔中语重心长地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告诉先驱们,这一代青年怀着一腔热血,不断向上、向上!这一代青年也不会辜负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期待。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有奋起的青年,方有奋进的中华。

本报评论员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