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设计主题展,讲述百名青年振兴乡村的故事
2021-05-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这里有在祖国最西部推广种植“超级食物”的分子植物科学实验师,有从北京到浙东小山村用艺术振兴乡村的“小脚裤教授”,有放弃高薪返乡致力推进智能化农业发展的农业机器人发明师……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一场“百名青年•辉耀乡村——100名青年在乡村的故事”主题展近日呈现,讲述的是一个个当代青年与乡村联结的动人故事。

 “设计小学”打破时尚与乡土壁垒 

在烟涛微茫、茂林修竹的浙江省宁海县涨坑村,番薯烧、番薯面、小洪拳、垒地狮子都是当地的特产,在东华大学年轻的师生笔下,这些充满乡土特色的农产品、乡村文化,摇身一变,成为了涨坑村的大“IP”——满载爱心的“心想事成”树铺满整个红包,笔记本上是憨态可掬的老黄牛简笔画,番薯烧、番薯面成为了卡通形象,萌得触发少女心,画着“我家在涨坑”几个大字透出一股“傲娇”气质的搪瓷杯、手机壳,无不尽得年轻人欢心。

这一“我家在涨坑”的行动,正是东华大学艺术振兴乡村的“设计小学”项目开启的成果。东华大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来到村中,真真正正地住了下来,跨田埂、唠农事,利用自己所学和专长,联合当地村干部、村民一起,探索设计赋能乡村的新路子。

以“乡愁”为灵感来源,他们和当地的小学生共同开展设计创作。“我家的红薯面特别好吃,每次妈妈做红薯面的时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特别好闻。”小学六年级的林可语小朋友一边用手中的画笔把她最爱吃的红薯画在纸上,一边眨巴着大眼睛向大哥哥大姐姐“推销”家乡的土特产。在涨坑孩子画笔下的涨坑“快乐小店”里,有土鸡蛋,有溪水鱼,还有糖果,开心、快乐透过纸面,也向各地朋友发出最真诚的欢迎。而通过东华师生们的再加工,这些带有乡村生命力与感染力的笔触,更具有风格和质感,打破了时尚和乡土之间的壁垒。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小朋友更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语言和文字就是最淳朴的乡愁表达,加上我们学生的后期设计,就会碰撞出很棒的作品。通过激发村民的内驱力与创造力,艺术可以重构家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庆军教授告诉记者。

 历时两月筹展讲述百名青年与乡村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此次的主题展上可不止一个两个。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青年师生们历时两个多月,搜集了全国各地、各个战线的百名青年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用“展”的方式表达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的绚丽光彩。

展厅上空,布满了成百上千的五角星和爱心;墙上百名青年的人像照,通过视觉效果的再设计,进行了视觉印象的统一;在展览现场,还能看到乡村旅游民宿的设计模型、非遗印染的文创作品、科技助农的视频影像展示等;一组青年的人物形象、典型事迹等关键元素提炼出来,通过box模型叠加起来的展示方法,则塑造出更为立体的展示空间。

“我们策划这个展览就是想让更多人认真看一看脱贫攻坚中的青年故事。百名青年只是一个窗口,背后凝聚的是千千万万扶贫人的心血、泪水与希望,展示的不是个人,展示的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为村子和村民带来的翻天巨变。”陈庆军教授表示,正是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现很多事迹让人动容,才让作为设计专业的师生们逐渐产生了办一次展览,让更多人看见的想法。

东华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李儒涵这个五一假期都在做展示设计。“在布展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全国各地那么多年轻人为乡村建设奉献青春,我和团队同学也很受鼓舞,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更加用心,希望能做出有风格的作品让他们的故事呈现得更动人。”

安徽祁门县的创业青年江雪霞是这次展览中百名青年之一,带着家人来到东华大学看完展览后,她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观展感受:“很开心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朋友们关注乡村课题,有希望有传承,乡村振兴,有你有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