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影响提升,廖昌永期待中国艺术歌曲的下一个百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创新性地将音乐、诗词和书画等艺术形式紧密融合起来,希望能带来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5月7日晚,别开生面的“廖昌永与第二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音乐会”,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在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的压轴演出,在上音歌剧院上演。演出前,著名歌唱家、上音院长廖昌永这样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书画伴歌,文化气息浓郁
2019年,廖昌永以“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为名,将中国艺术歌曲唱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其中一曲《玫瑰三愿》,一咏三叹,淋漓尽现了中国艺术歌曲之美。而这个形式,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中式座椅案台上,是仕女白瓷瓶,而旁边挂着的,是书画卷轴——歌唱家们还未开口,文化气息,已扑面而来。
已经诞生了超过100年的中国艺术歌曲,一直以来都是涵盖了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的精髓,与西方作曲技法得以完美融合。这次演出中,廖昌永和获奖选手们演唱的艺术歌曲,既有《幽兰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点绛唇·赋登楼》等古典诗词,也有《望乡词》《我爱这土地》等近当代作品,作品内容丰富,舞台形式唯美。
“琴棋书画是我们中国古代文人的标配,所谓的‘文人四友’;到了现代,我们讲美育,音乐它真是一个交叉学科,跟文学、美学、哲学都有联系。”廖昌永告诉记者,“所以我想通过音乐,加强和中国诗词艺术、书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更好结合,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脑子里也能想见,这可能更有意思。这些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极大地拓展中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潜力,打造中国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平台,让中华经典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传唱多了,国际影响提升
这次的演唱会,是廖昌永和上音践行承诺,为第二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获奖选手专门打造的展示舞台。为此,人气极旺的廖昌永继续甘当绿叶,只在音乐会最后演绎了两首《幽兰操》和《忆秦娥·恒山月 》。“我对舞台仍然是热爱的,对音乐仍然是热爱的,”他告诉记者,“但艺术需要传承,我很享受教师这个职业,它给我带来的成就感是和自己做演员不同的——教师是从‘利己’到‘利他’的过程,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声乐从业者们没有辜负他的期待。2020年,尽管由于疫情原因,第二届比赛转移到了线上,但最终报名人数远超2018年的首届。最终,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音乐学院的王子祺斩获本次大赛头名,上海音乐学院张功浩、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张小孟分获二等奖;刘畅、刘哲、宋晓霞获得三等奖。
记者获悉,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二届比赛中,就有一位外国选手表现亮眼闯进决赛,她是来自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音乐学院的女高音硕士DusicaBijelic。当时,她技术纯熟、吐字清晰,饱含感情,赢得评委一致赞誉,最终获得优秀奖,以及大赛颁发的特别奖项——黄自奖。
决赛评委钢琴家、英国杰出艺术指导格雷厄姆·约翰逊与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院长哈特穆特·霍尔,都表示本届参赛选手的演唱水准之高超出预期。霍尔甚至希望将来能在德国建一个中国艺术歌曲中心,助力中国艺术歌曲在海外的研究和推广。
“两届比赛之后,我们从国际评委对于我们比赛的评价来看,水平确实是有巨大的、明显的进步的。”廖昌永告诉记者,“去年的第二届比赛,不论是参赛选手的人数还是质量,以及他们演唱作品的质量,都比第一届有很大的提升,我非常开心——中国艺术歌曲,只是一小部分人来搞是不够的。”
获得一等奖的27岁青年男中音王子祺则告诉记者,廖昌永和上音对艺术歌曲的推广,他们也在积极参与,“我们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海外华人每年都会自发举办一场中国艺术歌曲的专场音乐会,然后经常会有很多的外国人来听。另外,我们去演出,主办方也经常主动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加演中国艺术歌曲。”
海外的传唱度提升了,廖昌永的干劲也更足了。他表示,未来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将放眼国际,“和法国艺术歌曲、和德奥艺术歌曲、和俄罗斯艺术歌曲,放在一起研究,来相互了解和促进。我们力图在大力弘扬宣传这些经典艺术精品的同时,在下一个百年中有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唱响世界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