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论文“捆绑”,上理工这套考核体系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2021-05-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研发世界领先的原型样机、成功转让发明专利、制定行业标准、指导学生获科创比赛奖项、发表高质量论文、完成国家项目课题……这是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的一份“任务清单”,团队教师3年内任选完成“任务清单”里的2项即为合格,完成4项即为优秀。这套打破常规的考核方式,是上海理工大学正在探索的人才评价“创新试验田”,正让学校的青年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任务清单”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在上理工,机器智能研究院定位为一个学科跨界融合、多层次、产学研一体的国际化顶尖机器智能研究机构。“我们做机器人,是一个全链条、长周期、强实践的工作,招聘团队成员时肯定会找行业背景最强的人才,但有时候这类人才可能不符合学校常规的招聘标准,上理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会根据团队实际需求,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告诉记者,“任务清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团队成员的培养上,我们希望一个阶段里,每位老师专心做好一件事,做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成果就好。”        

建设由领军人才领衔、青年人才为主的创新团队,并以团队整体接受三年期考核;赋予团队负责人充分的主导权,可以自主吸纳团队成员,并拥有团队津贴的分配权;对于领军人才,淡化个人考核,不以论文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是将学科、团队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都纳入重点考核内容。这一“团队整体考核”模式,让青年教师不受论文“捆绑”。“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想做的某一件事情,并做到最好,这让我充满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器智能研究院青年教师季云峰表示。

成立三年来,机器智能研究院一系列成果井喷而出,正是得益于上理工这套特殊的考核体系。2019年,团队指导学生获世界机器智能大赛一等奖;2020年,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及系列成果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点赞;2020年,团队牵头制定了国内外首个《乒乓球机器人》标准;2021年,团队负责人李清都入选爱思唯尔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人才特区”让青年教师人尽其才 

2019年,创新创业学院夏鲲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勇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这是上理工首次在该项比赛中斩获金奖,也是上海市属高校高教主赛道金奖零的突破,夏鲲也荣获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此前的十多年里,夏鲲指导学生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因为符合“申报人取得其他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具有相当水平的高水平代表性成果”这一评价标准,夏鲲成功晋升教授。       

为畅通发展渠道,促进教师成长成才,学校设立了“教学擂台赛”“学术擂台赛”“工程擂台赛”等晋升渠道,优秀教学型、研究型、工程型青年教师可破格晋升。截至目前,上理工已经有3位教师通过代表性成果晋升教授,56位教师通过各类擂台赛晋升教授。

“上理工一直在实践‘破五唯’,我们根据学科特征、专业特长、岗位性质、成长特点等进行分类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教师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学校人事处处长朱坚民介绍道。

“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发展方向,有的适合教学,有的适合科研,有的适合成果转化。学校提供的政策平台可以让教师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并不断进步和提升。”夏鲲教授说道。

“‘十四五’期间是上理工建设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特色显著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关键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唯有坚持引育并举,坚持改革创新,全力以赴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理工校长丁晓东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