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00后up主,为何“坐公交从上海飙到北京”?
2021-05-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登上了热搜,当事人华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唐同学在B站发布《坐公交从上海飙到北京》这条近16分钟的视频,截至发稿,已经播放超过124万次。       

这个在公交车旅程中感受祖国发展和成就的唐同学,是一名00后,曾经历汶川大地震,从那样的阵痛中走来,他说这更让自己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并懂得感恩图报的人。今天中午,恰巧又在乘坐公交的唐同学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说,作为这次事件的当事人,他愿意接受少量媒体的采访,披露更多的信息,不是为了让自己带来更多流量,而是希望打破更多对“公交”的刻板印象,也用这样一次旅行视频,让网友共同感受祖国的伟大。

上海到北京,飞行时间只要2小时。一名00后大学生,却选择换一种方式到达,总共耗时六天五夜。这个刻意放慢的步伐,倒也带来别样的感知。

唐同学利用五一小长假的放假时间,从4月29日起坐公交从上海奉贤出发,5月4日抵达了北京路庄。其间,几乎全程坐着公交车,完成了1810公里的旅行,车票共计381元。

他将自己从出发到结束的所有行程用视频化的方式完整展现,第几天,几点到几点,搭乘哪一路公交,一共多少站,一班多少公里,总里程多少,票价多少等,都进行了详实记录。    

根据视频显示,唐同学从上海出发,先后途经苏州、无锡、泰州、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济宁、泰安、济南、德州、衡水、保定,最终来到北京。    

在B站上,每当画面切换至一个新城市,弹幕便会飘过“xx人民欢迎你!”

不少网友都对此给出大大大点赞!有很多赞叹勇气赞美青春说走就走的评论,如“他做了我想做但没有做的事”“很好的社会实践,将来大有作为”“那有趣的青春呀”,更有切实感到祖国发展的点赞,“坐公交车一路沿途感受不同城市的面貌,而且!不觉得很厉害吗,我们国家的交通网络这么便利了,只要坐公交车就能通到各种地方!”

对此,唐同学说,这更是他所认为视频传播的意义。“公交车把尽可能多的人接入了现代社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便利,通水通电通公路,我觉得,这就是最崇高的人文关怀。也或许,只有亲身走一遍,才会感受到我们国家公交体系有多么四通八达。”唐同学如是感慨。

旅途中,从南到北,建筑风格、地域风貌、老百姓的方言习俗一路发生变化。先前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活脱脱地被感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水平的发展,也在激励唐同学学有所成,为国贡献青春之力。     

“特别是长三角、京津冀发达的跨市线网,将多地的公交线网紧密地联系起来,原本‘三不管’的交界地带,变成了交通枢纽,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丰富了出行选择和出行方向。这就是公共交通发展的见证,这就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蓬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公交体系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衔接,这是伟大祖国的伟大成就。”

实际上,他原本就是一个地理迷,这次的行程是花了五六天策划的,通过手机地图的邻区县查询,将漫长旅程分解成一小段、一小段进行“拼接”。     

同时,唐同学为自己准备了轻量的背包,一块两万毫安的充电宝,还有一些压缩饼干,在他看来,旅途总体还是舒适的,也基本符合自己在地图上的测算和对时间的把控。

其实,这也并不是唐同学第一次坐着公交旅行。2019年,他就曾坐着公交从上海前往南京;今年3月,他也曾尝试从温州坐车到上海,两次乘车的全过程也都发布在了B站上。    

唐同学告诉记者,今年8月,他将去德国开始一段留学时光,届时,也会在当地体验公交,如果当地的疫情防控情况允许,他也期待完成跨国的公交旅行。

== 对话 == 

记者:关于旅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方式一直被诟病为找不到真正旅行的意义。能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吗?这次旅行怎么没有选择暑假这样更宽松的时段里进行,以及为什么会选择公交? 

唐同学:自己坐着公交游历的原因:出去玩,无非就两个目的,独特的景色,或独一无二的经历,我觉得坐公交车就很符合这样的特点:多有趣的人,多壮丽的人文景观,不见得,但在很平凡的景物中,跨越时间和空间,能带来启迪,对国家的发展现状有个总体的概念,更多地在路上感受自己,感受社会,这就是收获,也是我心中旅行的意义。 

至于这个时段完成公交旅行,也有很现实的考量。我暑假就要出国,这次的旅行计划考虑到路途中很长的时间,太冷太热都不适宜长途的奔波,因此没有办法放到暑假里去实现。 

记者:你提到“能带来启迪,对国家的发展现状有个总体的概念”,这对青年人来说,是否很重要?

唐同学:我觉得是。我来自四川绵阳,我觉得我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汶川大地震塑造了我们集体记忆和性格。当时,我还在绵阳市区的一所小学读书,没有很严重的影响,但是大地震带来的恐慌和悲伤是在全川蔓延的。一路的救援抢险、众志成城,更是造就了我们对未来的乐观、对现在一切的感恩和勇于反思。这也让我敢于去做这样的旅行,去感受祖国的发展。其实,这也影响我对大学专业的选择,最终我报考化工专业,也是认为工业是社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以不愧于心中的这份情怀。

记者:路途中有什么难忘的事发生吗? 

唐同学:这一路上的经历还是充满未知和意外的。在苏鲁省界,公交不相连的地方,我只能改坐“火三轮”。五一期间,有一段公交等了几趟车没能挤上去,最后只能打车了。我也丢过相机,途经河北保定时,因为相机出现故障临时换用手机拍摄。直到第二天抵达北京时,才发现相机已经遗失。为了找回,一度不停回忆丢相机那天坐过的所有公交车,一个个打电话,最终在公交车公司找回,这让我更感受到人情之暖。

记者:对这几天的视频热度和一些采访,怎么看?未来创作会有调整吗? 

唐同学:会上热搜出乎意料,不过还是很高兴,很多人看到视频的内容,打破了对公交线的很多刻板印象,对祖国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的B站账号名叫“符腾堡公爵W”,之前就是以动画为主题,这次的火,只是生活中一个插曲。我马上要去德国留学了,未来还是会有对生活中有意义地事情进行视频记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